清晨5點,當基輔市民還在睡夢中時,天空突然被炮火照亮。
據俄羅斯新聞社報道,俄軍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發動了大規模導彈襲擊,造成全城多個區域陷入火海。
這不是普通轟炸。
尼茨基區、索洛緬斯基區和奧博隆斯基區這些基輔重要區域,接連傳來爆炸聲和火光。
這些地方不是軍事目標。
而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學校、醫院和住宅區都在那里。
一枚“口徑”巡航導彈,竟然直接打到了澤連斯基總統府附近。
這種導彈,可不是一般的武器。
它能從幾百公里外發射,精確打擊目標。
這明擺著,是沖著烏克蘭指揮層去的。
緊接著,又有9枚導彈同時打向基輔市中心的波迪爾區,在總統府附近連續爆炸。
9枚!同時!
這已經不是普通轟炸,而是毀滅性打擊。
這次襲擊的時間點,選在凌晨5點也很有講究。
這時候大多數人還在睡覺,防空警報響起時很多人根本來不及躲避。
01 打掉敵方“腦袋”
打擊敵方首都,尤其是指揮人所在地。
一直是戰爭中的關鍵戰術。
二戰時,德國空軍對倫敦的閃電戰,就是為了擊垮英國人意志。
冷戰時,美蘇雙方都把對方首都作為核打擊的首要目標。
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的“震懾與威懾”行動直接打擊了巴格達的政府區。
這種戰術背后的邏輯很簡單:
打掉敵方“腦袋”,就能讓整個身體癱瘓。
攻擊首都和重要中心,不只是為了造成物理破壞,更是為了摧毀敵方的指揮系統和民眾士氣。
對基輔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過去,他們可能還覺得遠離前線的首都相對安全,現在連總統府都不安全了,他們還能躲到哪去?
這種心理壓力比炸彈本身還可怕。
如果連烏克蘭的政府中心,都能被直接打擊,那么沖突是否會進一步擴大?
普通人只關心一個問題:
明天還會不會再來一輪?
在導彈襲擊總統府之后,俄軍的圖-95SM戰略轟炸機,又開始新一輪進攻。
這次,它們把目標轉向了基輔的工業區和工廠。
圖-95SM,可不是一般的飛機。
這種蘇聯時代設計的“老爺機”,至今仍是俄軍的主力轟炸機。
外號“熊”。
能在萬米高空投放各種炸彈和巡航導彈。
它們,不用冒險飛入烏克蘭領空。
只需在俄羅斯境內發射遠程導彈,就能精確打擊基輔的目標。
隨著轟炸機的行動,整個基輔市區變成了一片火海。
到處都是濃煙和火光,街道上滿是碎玻璃和混凝土塊,就像二戰老電影里的場景一樣。
平時熙熙攘攘的街道,變成了廢墟。
商店、辦公樓都在燃燒。
基輔市長維塔利·克利欽科的描述了現場:
一家家具店被炸了,一棟倉庫大樓著火了,還有一棟五層辦公樓的多個樓層被炸。
轟炸工廠往往會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工廠位于人口密集區附近;
另一方面,是因為導彈和炸彈不會區分工人和設備。
二戰中,英國空襲德國造成的60萬德國平民死亡中,大多數就是因為工業區轟炸造成的。
02 俄軍一夜狂轟烏克蘭
那天晚上的烏克蘭天空,俄羅斯各種導彈、飛機、無人機輪番上陣,把烏克蘭變成了試驗場。
先說圖-95SM戰略轟炸機。
這種綽號“熊”的大家伙,是蘇聯時代的老古董,但掛的可都是現代化殺器。
它發射的KH-55和KH-101巡航導彈,飛得又遠又準。
KH-55當年是設計來掛核彈頭的,而KH-101能從幾千公里外發射,打得比繡花還準。
黑海上,俄軍的戰艦和潛艇也沒閑著。
它們一口氣發射了8枚“口徑”巡航導彈。
這就好比古代的將軍可以坐在千里之外,一揮手就讓敵人的城池瞬間倒塌。
對比二戰時,德國人要轟炸倫敦,得冒著被擊落的風險飛過英吉利海峽;
現在的俄軍艦長,只需在黑海舒舒服服地按個按鈕,導彈就能飛到基輔。
這就是現代戰爭的“遙控”技術。
從布良斯克方向,又飛來了6枚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
這種導彈飛得比聲音快7倍,躲都躲不及。
它從發射到命中目標,可能只需要幾分鐘,比二戰時的V2火箭還要恐怖得多。
一共23枚導彈突襲基輔。
這是啥概念?
拿歷史上最著名的倫敦大轟炸來比,
當年德國空軍出動幾百架轟炸機,一晚上扔幾百噸炸彈。
現在這23枚高精度導彈的破壞力,恐怕比那時候整個機群還要大。
而且,俄軍還放飛了109架“沙赫德”自爆無人機和誘餌無人機。
這些伊朗造的“蒼蠅”成本低,一大群一起飛,有點像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不過是無人版的。
它們有的是來炸你的,有的是來騙你的防空系統的。
目的就是,讓你的防空兵疲于奔命,然后真正的重武器就乘虛而入。
03 烏克蘭,攻強于守
烏克蘭防空部隊使出吃奶的勁,攔截了13枚導彈和93架無人機。
但在現代戰爭中,天下沒有100%的好事。
俄軍仍有10枚導彈和18架無人機突破防線,成功命中目標。
每次新武器出現,總是攻的一方先占上風。
弓箭出現時,盾牌還跟不上;
坦克出現時,反坦克炮還沒影;
原子彈出現時,防核系統更是天方夜譚。
烏克蘭現在面對的,就是這種“攻強于守”的困境。
這次襲擊不光打基輔,還打了蘇梅、哈爾科夫、基洛夫格勒等多個地區。
這招叫“聲東擊西”,古代打仗就有了。
目的很簡單:
你烏克蘭防空導彈就那么多,我讓你左右為難,總有顧不上的地方。
對于基輔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一切高科技武器的名詞,可能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今天我的家還在不在,我的親人還活不活著,明天還會不會有更多導彈飛來。
這才是戰爭中真正的人間悲劇。
04 轟炸的真實目的
俄軍這次打擊基輔總統府周圍,看似聲勢浩大,但實際上可能并沒打算真把澤連斯基炸出來。
為啥?
因為烏克蘭總統府的地下堡壘,不是蓋的。
那是按照防核打擊標準建造的超級碉堡。
二戰時,希特勒的“狼穴”指揮部,能抗住1.5噸航彈的直接命中;
冷戰期間,美國總統避難用的“末日飛機”設計,為能在核爆后仍保持運行。
這些設施投入巨資建造,就是為了在最壞情況下保證指揮層安全。
要想真正打穿這種堡壘,至少需要數噸級別的鉆地彈。
這種特殊炸彈能先鉆入地下,再在深處爆炸,制造地震效應摧毀地下結構。
所以,俄軍這次的打擊,與其說是想干掉澤連斯基,不如說是一場心理戰。
就像是在告訴烏克蘭指揮層:
“看到沒?我們想打就打,隨時可以炸到你家門口。”
這種震懾和恐嚇,目的是動搖烏方決策層的信心和意志。
可問題是,吃虧的都是老百姓。
指揮有地堡躲,普通人有什么?
一間普通公寓、一個地下室,根本擋不住現代化武器。
二戰時期,倫敦、柏林的平民死傷慘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防護措施。
今天的基輔市民面臨的處境,其實和八十年前的倫敦人沒什么區別。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三年多了,死了多少人?
傷了多少人?
流離失所的又有多少?
什么時候是個頭?
這個問題恐怕誰也回答不了。
這類沖突結束,通常有幾種可能:
一方徹底擊敗另一方;
雙方因消耗過大不得不停火;
或者外部大國介入強行調停。
但無論哪種情況,在和平來臨前,普通人的苦難還會持續。
歷史上的大多數戰爭都以和談結束,而不是以一方的完全勝利告終。
維也納和會結束了拿破侖戰爭;
《凡爾賽條約》結束了一戰;
《巴黎和約》結束了越戰。
但在談判桌前坐下之前,雙方往要經歷無數次較量和無數條生命的逝去。
對基輔的普通人來說,他們不關心地緣,不關心大國博弈,他們只想知道:
明天能不能安安穩穩地活著?
孩子能不能平安地上學?
家園何時能重建?
這些最基本的愿望,在戰爭面前顯得如此奢侈。
真正可悲的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往往不是那些每天面對炮火的普通人,而是那些躲在安全堡壘里的決策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