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US)
隨著特朗普“對等關稅”落地,引發全球資本市場震蕩,英偉達、蘋果、臺積電等AI和芯片巨頭股價全面下跌。
4月8日消息,美股方面,蘋果跌逾6%、英偉達再跌約1%;臺股,臺積電(TPE: 2330)已重挫逾9%跌停,鴻海、聯發科等多股跌停;港股,聯想集團(00992.HK)跌22.89%,中芯國際(00981.HK)跌逾16%。
據統計,僅3日-4日兩天內,美股市場就蒸發超6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萬億元)。其中,蘋果、微軟、亞馬遜、特斯拉、Meta、英偉達、谷歌等美股“七巨頭”的市值總共損失1.8萬億美元,僅英偉達股價周內大跌10.30%,市值蒸發超2650億美元(約合1.9萬億元)。
特朗普日前還稱,“芯片關稅”將很快開始實施關稅。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曾威脅要對先進芯片征收25%、50%甚至是100%的關稅,但臺積電承諾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之后,此事暫時擱淺。高盛的一份研報表示,短期內對臺積電對美國出口、亞洲供應鏈和美國市場敏感性的高度擔憂,超過了對臺積電行業領導地位和AI和技術需求的長期積極看法。
行業分析認為,雖然約82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芯片暫獲豁免,但芯片行業的真正命脈——5210億美元的機械設備、478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和3860億美元的汽車終端進口,都將受到高達49%的關稅沖擊,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手中,并將損害英偉達、AMD、英特爾和高通等全球 AI、芯片巨頭們的利益。
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發文表示,盡管2024年中國直接從美國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含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金額僅占中國整體進出口半導體產品的不足4%,但由于集成電路已經連續多年位列中國進口商品金額首位,因此貿易環境變化勢必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產生一定影響。
北京時間4月7日晚,特朗普再次強調,若中國不取消對美商品的34%關稅反制措施,美國將于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50%關稅。
顯然,特朗普政府已引爆關稅“核彈”戰爭,并開始“圍剿”全球 AI 和芯片巨頭。
中美互征34%關稅,對芯片產業影響幾何?
北京時間4月4日,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涵蓋半導體設備、芯片、高端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自4月10日起生效。
此外,商務部、海關總署六箭齊發,包括將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暫停6家美國企業產品輸華資質、將11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對進口醫用CT球管發起產業競爭力調查、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對等關稅”等。
這一反制措施劍指美國政府4月2日宣布向全球發布“對等關稅”政策。特朗普宣布,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34%的差異化關稅,疊加此前加征的20%關稅,部分中國商品對美出口稅率高達至少54%。
這一新的關稅措施,標志著中美貿易戰2.0時代即將來臨。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關稅覆蓋范圍空前廣泛——從大豆、汽車到芯片、醫療器械,所有原產美國商品無一豁免。但政策也設置了緩沖期:4月10日前啟運、5月13日前到港的貨物仍享受原稅率,這為企業調整供應鏈留出窗口期。
“如果中國不在明天(4月8日)之前撤回其在長期貿易損害之外再加征的34%關稅,美國將自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50%的關稅?!?strong>特朗普最新表示,中方不撤回關稅的話,他將“終止所有中方請求與美方會談的相關對話”。
此外,今年3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中國生產的傳統芯片(成熟制程芯片)舉行聽證會,探討進一步提高相關關稅的可能性,而這些成熟芯片被廣泛應用于汽車、洗衣機和電信設備等日常用品中。
實際上,作為全球關鍵戰略技術產業,中美互征34%關稅已經對芯片產業、中國芯片進口以及產業鏈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首先從進口數據來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自美國的產品總額約為1636.24億美元(約合1.16萬億元),占中國全年進口總額的6.2%。
其中,機械電子類總額約379億美元(約合2759億元);集成電路產品金額約為118億美元(約合839億元);半導體制造設備及零部件金額約為45億美元(約合319億元)。
據統計,2024年,中國半導體產品從美國進口總金額合計1230.4億元,占中國從美國進口全部產品總金額的10.6%,占中國半導體產品總進口額(3.27萬億元)的3.76%。
從進口產品種類來看,2024年中國從美國直接進口的集成電路產品總金額最大,達到836.7億元,但比重僅為3.04%;而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占中國半導體產品總進口額的比重最大,接近10%,而中國從美國直接進口半導體器件的金額最少,不足80億元,占比為3.91%。
顯然,無論是中國對美加征關稅,還是美國對華加征關稅,都會對中國芯片產品進口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從金額和比重層面看,中國企業從美國直接進口集成電路產品或者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的企業受影響更大。
2024年中國半導體產品進口總金額(億元)
從進口貨物目的地來看,四川省從美國進口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總金額最大,達到624.33億元,占比接近70%,據悉,富士康、仁寶、TCL、京東方、長虹等國內智能手機、顯示屏等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都聚集于此。此外,英特爾、德州儀器等美國企業在四川擁有投資建設基地,因此,34%的加征關稅可能會對四川省的電子信息產業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廣東省、上海市和江蘇省也是國內從美國進口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較多的地區,關稅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動上述地區加快國產半導體供應鏈的替代進程,以降低關稅對供應鏈成本的影響。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上海家電及電子產品分會總監高士旺稱,目前企業對中美雙方的各自加征關稅政策處于觀望狀態,預計后續相關政策可能還會發生變化。
其次,從產業鏈布局看,全球芯片設計、制造、封裝、設備以及材料等芯片上下游產業鏈都將受到一定影響。比如,包括蘋果、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ADI、Microchip、安森美等企業都在美國或全球擁有晶圓廠及設施,一旦對華出口成品產品,可能會受到加征關稅影響。
進口關鍵產品來看,中國芯片產品進出口結構類似,主要是集成電路及半導體器件產品,包括處理器及控制器、存儲器、模擬/功率半導體,因此若對美進口加征34%關稅,則國內部分PC廠商、服務器廠商可能會受到成本增加的影響,但也可以加快國產CPU及MCU產品的替代。
設備層面,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的進口以前道制造設備為主,從美國進口的比例達到12.7%,因此34%的關稅可能會影響部分尚未完成半導體設備購置的國內代工廠,以及經營美國半導體設備業務的二手設備廠商。
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半導體產品進口額及占比(來源:北國咨公司)
以蘋果公司為例。
據彭博,目前蘋果公司90%的手機在中國組裝,這意味著,蘋果公司將不得不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自行消化關稅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投行摩根士丹利測算,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將使蘋果公司每年增加約85億美元的成本,iPhone 16 Pro組件的成本從549美元上漲至846美元,增幅達到54%。這一成本激增主要是由于對鋼鐵和鋁材的關稅,這些是iPhone生產中至關重要的材料。
如果蘋果公司將關稅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16 Pro Max的在美零售價格有望從現在的1599美元,上漲到2300美元(約合16750元)。
據《印度時報》,3月的最后一周,蘋果在短短3天時間里,安排5架飛機,滿載iPhone等蘋果設備從印度、中國運往美國,并在新關稅政策實施前順利入關。報道指出,蘋果短期內不會提價,目前的產品庫存能撐一段時間,9月份的iPhone 17系列可能會漲價。
對投資者而言,影響是顯著的。組件成本的增加可能會擠壓像蘋果這樣的公司的利潤率,這些公司可能會選擇吸收部分成本或將其轉嫁給消費者。這可能導致電子行業增長放緩,并可能影響更廣泛的經濟。分析師警告稱,關稅可能會助長通貨膨脹,導致各種消費品的價格上漲。全國零售聯合會警告稱,提議的關稅可能會推動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從而導致失業。
事實上,正是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蘋果公司開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包括將部分手機和耳機生產轉移至印度,將部分耳機、手表和電腦生產轉移至越南,并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增設電腦產品生產線。
但如今,隨著美國計劃對東南亞國家普遍征收高額“對等關稅”,無疑將重創蘋果公司的供應鏈。因此有消息指,蘋果計劃將iPhone 16的生產轉向巴西,以減少加征關稅的影響。
最后,關稅將重塑芯片產業鏈格局,“逆全球化”形勢將促進中國發展內需和國產自主芯片產業鏈,龍芯中科、華大九天、海光等 AI、芯片領域的相關企業將會受益。
有行業人士稱,芯片關稅將損害美國芯片設計廠商利益。例如,如果英偉達一款AI GPU的售價為50000美元,毛利率為75%,那么如果要征收25%的關稅,英偉達就必須申報12500美元的關稅,并繳納3125美元的進口稅。如此一來,英偉達會損失利潤,或者轉嫁到消費者。
同時,如果一款售價200美元的CPU在整個供應鏈中的毛利率為40%-50%,那么,25%的關稅將使其零售價上漲至225美元。
因此,對于國產CPU、GPU市場來說,國內專有 AI 芯片制造產線不需要太多的進口關稅,這就使得“自產自銷”成為可能,國內AI服務器需求增長下可實現商業落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國杰曾表示,OpenAI可能正在遭遇擴展瓶頸。而美國智庫認為,如果不管制芯片出口,中國AI可能已超美國。
除關稅外,中方還采取多項應對措施,包括對谷歌、英偉達及部分在華美資企業啟動反壟斷調查,將多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實體清單”;同時限制貿易往來,暫停進口美國原木和部分農產品許可,并限制稀土等關鍵資源對美出口。上述措施顯示中方正從多維度強化監管與貿易反制,以應對美方持續施壓。
臺積電千億投進美國制造,國內企業則加速替代
關稅在即,國產芯片企業已經開始加速布局 AI 芯片的國產替代。
3月底舉行的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龍芯3C6000/D 2U雙路服務器、龍芯3C6000/D服務器芯片首度亮相,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100%,可滿足通用計算、大型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的計算需求。其中,龍芯3C6000/D自測性能相當于英特爾至強Gold 6338處理器水平。財報顯示,2024財年龍芯中科實現營業收入5.06億元。
朱晶認為,由于中國的關稅反制措施目前未對半導體行業進行豁免,且措施規定此次加征的關稅不享受稅收減免政策,因此這將對中國從美國進口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產品帶來一定的影響,直接增加了中國依賴美國集成電路供應鏈的相關企業成本,但由于從美國進口半導體產品的總金額不大,因此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影響有限。
朱晶強調,美國關稅對國內四川等多個省份產生一定影響,吸引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外商也會減弱投資布局,但可以間接推動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半導體設備及零部件產品的國產替代。
與此同時,臺積電、聯電等企業開始加碼在美國制造,以解決關稅問題。
3月3日,特朗普在白宮和臺積電董事長、CEO魏哲家會面,之后宣布,臺積電將在美國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在已承諾建造三座半導體制造廠的基礎上,再建造三座半導體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和一座研發中心。計劃完成后,臺積電未來對美國的投資將提升到1650億美元。
截至目前,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已經可以生產4nm芯片,用于英偉達、蘋果等企業的終端設備當中。魏哲家表示,此舉主要是出于客戶需求的推動。
3月17日,特朗普再次加碼,表示希望臺積電的投資金額加倍達到2000億美元。
同時,消息指,英特爾和臺積電已達成初步協議,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運營這家美國芯片制造商的工廠,以解決英特爾的長期危機。
報道稱,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商臺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臺積電不會以現金出資,而是將部分芯片制造工藝分享給英特爾,并培訓其員工掌握這些工藝。
“請記住,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大軍擰著小小的螺絲去制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在美國發生。它們將實現自動化,偉大的美國人、美國技術工人將會修理它們?!泵绹虅詹坎块L霍華德·盧特尼克17日表示。
2024年,美國芯片市場是1800億美元左右,去年10月一個月內美國就買了全球186億美元的芯片。而目前,依靠著最先進制程的技術優勢,臺積電已經占據了全球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幾乎可以說是壟斷了全球先進芯片市場。如果臺積電利用特朗普的關稅獨占一年1800億美元的訂單,的確是臺積電今年盈利的關鍵要素。
除了臺積電,市場傳出,成熟芯片制造龍頭聯電正與美國半導體巨頭、全球第5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探索合并的可能性,但聯電否認消息并稱無收購計劃。
對于臺積電投資美國市場,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臺積電已成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
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4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再回應稱,中國政府針對美方濫施關稅已闡明了嚴正立場。美國以各種借口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嚴重侵犯各國正當權益,嚴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中國政府對此強烈譴責,堅決反對。美國有關做法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損人害己。
林劍強調,世界上絕大多數相信公平與正義的國家,都會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的行徑。中方也愿同各方一道,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捍衛國際公平正義。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