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xù)的聚酯薄膜用于海水淡化!
反滲透膜在廢水處理、水回用和海水淡化中必不可少,但傳統(tǒng)的聚酰胺反滲透膜依賴于有毒的胺單體,如間苯二胺,這會帶來顯著的健康風險。
鑒于此,蘇州大學靳健教授、朱玉長教授展示了界面催化聚合策略能夠開發(fā)用于膜淡化的可持續(xù)聚酯薄膜。這種方法改善了反應動力學和聚合控制,促進了天然衍生的苯酚和醇化合物的有效聚合,使其成為無毒、經濟高效且環(huán)保的間苯二胺替代品。界面催化劑增強了單體擴散和聚合,克服了天然衍生單體反應性有限的問題,從而生產出均勻、致密的聚酯薄膜。由此產生的膜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脫鹽性能(NaCl 截留率為 99.2%;15 bar 時通量為 31.7?l?m-2?h-1),與商用 BW30 膜(無論是試樣規(guī)模還是螺旋卷式模塊規(guī)模)相當,證明了其在實際膜脫鹽方面的潛力。這項工作為進一步開發(fā)用于脫鹽技術的可持續(xù)、天然衍生膜材料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Sustainable polyester thin films for membrane desalination developed through interfacial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發(fā)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water》上。
【基于單寧酸的聚酯膜的制備及結構表征】
本文首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用單寧酸(TA)(一種可從植物中廣泛提取的酚類物質)取代有毒的 MPD。由于單寧酸本身的反應活性較低,傳統(tǒng)的界面聚合在形成致密、無缺陷的選擇層時并不理想。但研究者引入了作為水相可溶催化劑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CTAC),顯著提高了單寧酸與酰氯單體(TMC)之間的反應效率。圖 1a 和 1b 對比了傳統(tǒng) MPD(具有多重健康危害標識)與安全的天然提取物 TA 的結構與風險;作者通過示意圖展示了 TA 與 TMC 在水-油界面上的催化聚合過程(圖 1c)。由于 CTAC 同時具有表面活性和催化作用,使得 TA 在界面局部富集、反應活化能降低,最終形成平滑且高交聯(lián)度的聚酯膜;圖 1d–f 展示了分子動力學模擬(MD)結果:采用 ICP 制備的 TA 膜自由體積分數(shù)更小,平均孔徑約 4 ?,而傳統(tǒng) IP (無 CTAC)膜的孔徑可達 ~10 ?,孔洞更大且分布不均;透射電子顯微鏡截面圖如圖1g–h所示。采用 ICP 的單寧酸聚酯膜厚度僅 40 ± 3 nm,而傳統(tǒng) IP 的膜則達到 ~242 nm,且內部更疏松。通常情況下,較薄且致密的選擇層意味著更高的水通量和更好的脫鹽性能。總的來說,在 ICP 工藝中,單寧酸因 CTAC 的催化作用而顯著提升了反應效率,形成了超薄且致密的聚酯選擇層。
圖 1. TA 基聚酯膜的制備及結構表征
【ICP 機理研究】
為進一步闡明 ICP 如何改善聚合反應,作者進行了以下分析:圖 2a 給出了采用常規(guī) IP 與 ICP 制備的聚酯網絡的固態(tài) 13C NMR 譜圖。ICP 樣品在 ~171 ppm 處(酯鍵對應的羰基碳峰)強度大幅增強,說明酯化交聯(lián)程度更高;圖 2b 和 2c 通過紫外-可見光(UV–vis)吸收證實:當 CTAC 存在時,TA 的最大吸收從 276 nm 紅移至 ~306 nm,并且吸收峰展寬,說明酚羥基與 CTAC 中胺基形成了離子配合物。隨著反應進行,TA 在界面的濃度迅速下降,表明反應更快且更徹底;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圖 2d)顯示,CTAC 通過與單寧酸的配合作用降低了酯化形成的自由能障;為了驗證膜致密度,作者測定了膜對不同中性溶質的截留率,并推算出孔徑。結果顯示:當 CTAC 濃度從 0 增至 1200 μmol·L?1時,膜對 NaCl 的截留率從低于 10% 飆升至 99.2%,平均孔徑縮小至 ~0.41 nm(對應分子量截止約 108 Da)。這些實驗證明 ICP 能廣泛提高類似單寧酸這類酚、醇化合物的聚合效率,獲得結構高度交聯(lián)、能用于反滲透的致密膜。
圖 2. ICP 機制的研究
【TA 基聚酯膜的脫鹽性能與抗污性】
利用 ICP 制得的 TA-RO 膜在 15 bar、2000 ppm NaCl 條件下測試,結果表明:水通量約 31.7 L·m?2·h?1;鹽截留率約 99.2%。與商用 BW30(DuPont FilmTec)膜相比,TA-RO 膜在通量與鹽截留方面具有可比甚至更優(yōu)的性能。圖 3a–b 顯示TA-RO 在 15~35 bar 之間保持穩(wěn)定的高截留率(約 99%),并且通量隨壓力增加而穩(wěn)步提升;圖 3c–f 展示了 TA-RO 與 BW30 的表面顯微形貌與原子力顯微鏡(AFM)結果。TA-RO 的選擇層極其平整(均方根粗糙度僅 ~4.46 nm),而 BW30 則有明顯“溝壑”結構(粗糙度達 ~58.4 nm);圖 3g–h 分析了抗蛋白(BSA)及膠體(SA)污染能力。BW30 在 BSA 過濾時,通量衰減達 64.7%,水洗后僅能恢復 38.5% 的通量;而TA-RO 膜僅衰減 16.8%,水洗后可恢復 97.0% 的原通量。對 SA 同樣表現(xiàn)出更好的抗污染能力及通量恢復率;為評估單體的揮發(fā)或浸出風險,研究者將新鮮制備(未水洗)膜樣浸泡在水中 48 小時,并對 TA 與 MPD 的釋出濃度進行監(jiān)測。結果顯示TA-RO 的單體釋出量遠低于 MPD-RO。儲存 3 個月后,MPD-RO 會在包裝袋內產生明顯冷凝跡象,而 TA-RO 則無此現(xiàn)象,說明TA-RO 的潛在毒性和環(huán)境影響更小。
圖 3. TA 基聚酯膜的脫鹽性能和防污性能
【中試規(guī)模膜及組件的制備與性能】
在實驗室小規(guī)模驗證成功后,研究團隊在卷對卷連續(xù)涂覆裝置上實現(xiàn)了中試規(guī)模(幅寬 0.35 m)的 TA-RO 膜制備。圖4展示了該放大過程及隨后對家用飲用水凈化的測試:圖4b–c顯示了一批連續(xù)制備的膜樣品(幅寬0.35 m)。隨機切取6個位置(M1–M6)做測試,結果均顯示高于90%的脫鹽率,性能相當穩(wěn)定;圖4d–e展示了將TA-RO膜制成標準螺旋卷式膜組件(有效膜面積約0.32 m2),這是家用和工業(yè)反滲透的常見形式;圖4f指出對蘇州市政自來水的處理結果:其總溶解固體從約262 mg·L?1降至25 mg·L?1,尤其是硫酸根離子從74.5 ppm降至1.1 ppm,系統(tǒng)回收率約70%,與市售家用RO設備表現(xiàn)相當。
圖 4. 中試規(guī)模膜和模塊的制備和性能
【總結】
這項研究主要實現(xiàn)了以下三大目標:(1)替代有毒胺單體:證明了以單寧酸等天然提取物替換MPD制備高品質RO膜的可行性;在使用與后期運行中均無明顯有害氣體或高毒性浸出物;(2)界面催化聚合(ICP)策略:提出了可克服酚、醇類化合物低反應活性的可行方法,引入具有雙重功能(表面活性及催化)的CTAC,使得聚酯層更薄、孔徑更小、分布更均一;(3)可規(guī)模化、穩(wěn)定生產:通過中試連續(xù)生產及模塊化組裝,證實了TA-RO的可擴展性與實用性。在自來水處理測試中能成功降解多種離子濃度到安全水平,接近或優(yōu)于現(xiàn)行商用膜。整體而言,這項研究為反滲透技術中的“綠色”革新提供了強力助推:在全球水需求持續(xù)增長的大背景下,引入無毒、生物可降解的新型膜材料,將能有效緩解傳統(tǒng)膜材料的生產與使用風險。作者所展示的ICP方法,或將推動學術和工業(yè)界設計更多性能優(yōu)異、成本可控且環(huán)境友好的下一代分離膜,為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提供新思路。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