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這種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比如,那時候很多大學都開辦“預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預科班”中讀書的學生,有50%以上可以免試在自己學校讀大學。
除了“自主招生”外,教育部還曾經制訂和推廣“聯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劃分考區,在本考區內進行統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學牽頭,召集一部分大學聯合在一起進行招生。比如,西南聯大就曾經作為牽頭學校,組織各大學進行聯合招生。
193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出臺錄取標準; 制定及頒布試題;復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它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他相關事宜。同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
全國統一高考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道理很簡單,相對于高校自主招生來說,它更公平。相對于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來說,它更科學。
1939 年全國各大學統一招生考試是這樣的:“統考的科目為兩項:一為筆試,一為口試。口試只面對考師范學院者。筆試分三組:第一組為文、法、商學院、師范教育、 史地、家政等學系;第二組為工學院各系,理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氣象、土木等系;第三組為醫學院,農學院各系及師范博物系等。三組的考試科目均為 七門,有四門是完全相同的,即公民、國文、英文及本國史地。此外,數學三組都考,只是難易深淺不同。”由于考試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因此也附加了條件: “今年監送試題,因交通及時間關系,分五路出發……為求迅速,大多數均乘飛機出發,送題專員最后達到并須負監視責任。各區為預防考試時遇有空襲或試題泄 露,得自行預擬各科試題一份以備發生意外時應用。
1939年考生共有兩萬零六人,地域太廣,試卷太多,交通困難,所以采取分區閱卷,評分標準分為“全對、半對、不對三等,或優、良、中、下、劣五等,并說明各題應得分數,總分為一百分。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北京都被日軍占領了,顯然無法設點進行考試。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
昆明
、重慶、成都、南鄭、福州等僅有的十來個招生區,又面臨著日軍狂轟濫炸的危險。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從家鄉趕到這些地方考試,人身安全又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1年,全國統一高考就暫時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別在
大陸
臺灣
進行這種統一高考。
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民國高考試題是什么內容,難不難?可以從具體例子上來看:194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的聯合招生國文試題,堪稱簡單至極。題目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
另,
根據張興鈴院士傳紀, "1939年夏,大學入學統考的英語作文試題是“The Beauty of Four Seasons” "
from 重慶晚報
"茶館里復習板凳當床
“今天有全國統一高考,抗戰時也有高考。”多年來致力于抗戰時期沙坪壩文化教育研究的沙坪壩區文廣局黨委原書記吳波、沙坪壩區地方志原負責人張建中不由感慨。
吳波介紹,抗戰爆發后,全國108所高校中有52所內遷到大后方,其中27所遷到重慶,淪陷區學生隨之蜂擁到重慶。為了適應抗戰時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國立各院校統一招生。后來,統一招生范圍擴展到公立各院校。
教育部在重慶、成都、昆明等設立招考分處,7月中旬報名,7月下旬考試。重慶設有沙坪壩、北碚、江津白沙3個考點。
“參加考試的學生太多,找不到住處,學生們只好在茶館的板凳上睡覺。”吳波說,當時沙坪壩聚集了16所內遷大學,作為重慶最大的一個考點,從小龍坎到重慶大學一帶林立的茶館里,都是備考的學生。一條板凳,一杯茶,學生們就這樣在茶館里坐上一整天,看書備考。到了晚上,他們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擔心感冒。茶館很人性,只收茶水錢,晚上板凳免費提供。
防空洞煤油燈下高考
1938年起,日本對重慶發起長達5年多的大轟炸。張建中說,為了應對大轟炸,當時考卷都分為A、B兩套,“先發一套,如果飛機來襲,考生們馬上進入防空洞躲避。”警報解除,再換一套試卷繼續考試。
1940年到1941年,日本對重慶進行不間斷的疲勞轟炸,高考只好改在防空洞中進行。學生們坐在石板上,小凳子當桌,在搖曳的煤油燈下應考。“由于洞內空氣不流通,個別身體差的女學生考著考著就暈了過去。”
錄取比例不到一成
張建中介紹,那時一共考8科,根據報考的院系不同,考試的科目不一樣。
與現在分為文科、理科類似,那時高考分為3組,第一組是報考文、法、商、教育各學院及師范學院文組各學系的考生,相當于今天的文科,考試科目是公民、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中外地理、生物等8科,體育系、音樂系還要加考專業知識;第二組是報考理工各學院及師范學院理組各學系,相當于理科,除了公民、國文、生物,外文可以選英文或德文,數學考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三角,此外要考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等;第三組是報考醫學和農學的,數學和文科的范圍一致,其他科目和理科一樣。報考師范學院的,還得參加口試。
“1941年12月出版的《學生之友》上,刊載了一名叫寧靜的考生參加高考的應試記。”張建中介紹,那一年教育部主辦的各院校統一招生暫停,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4所高校聯合招生。第一科國文考試定在清晨4點半開考,因為天黑,沒有燈和蠟燭,考試只好推遲1個小時。國文除了文言文翻為白話文,就是一個作文《我學習國文的經過》。第二門考的公民,“試題不算偏,例如什么叫合作,可分幾種?中國農村衰落的原因為何?”
“那時候考大學,錄取比例很低。”重慶圖書館文史專家王志昆說,據史料統計,國立重慶大學1947年度共有5388人報考,錄取人數只有434人,錄取比例只有8%。"
from 人民網
"還是接著說有關高考的話題,——民國時期算是歷史上的亂世,但不可否認是一個大師輩出的輝煌時代,那個時期的學者文人有很多至今仍令我們懷念不已。在廢除科舉制度之后的民國時代,近代教育體制確立,讀書人開始依靠“高考”來“考取功名”。
自光緒二十八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學制頒布,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中國近代教育體制得到確立,高等教育應運而生。
在1938年之前,大學都是采用獨立自主的招生考試制度。那時,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那時考試比較簡單,科目少,題數也少,有很多學校招生考試甚至只是一篇作文。
比 如北京大學1929年本科生入學僅考:國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化學五門。也有的大學要考八門,如武漢大學文科要考國文、黨義、 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連現在必考的英語都不考;理科為國文、黨義、英文、數學、化學、物理、歷史、生物。
而1929年北京大學的國文考試,就是一道作文題,考生寫篇作文就行了。
不過,1938年起,民國考大學就同現在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了。也有全國統一高考,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全國統考的時間較短,只有幾年。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時間,自1938年始,到1941年停止。之后因為全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全國性統考無法組織。
全國統考 免試保送
為了全國統考,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準;制定及頒布試題;復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它相關事宜。
不過,全國統考仍然需要像前清一樣“趕考”,當時全國僅設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成都、南鄭、福州等十二個招生區。像南京、上海、北京都讓日寇占領了,無法設點。當然這些地方的大學,由日偽政府組織,各校各招。
全國統考的效果和社會反響非常好,因為它相對公平,可以減少各校招生時的“走后門現象”。1940年,教育部將這一統考形式固定了下來。但因時局變化,次年就考不成了。1941年到1949年,民國政府都無法組織起全國統一高考。
民 國全國統考時,也采取過靈活的招生辦法——“保送免試”,現在保送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國時學的。那時也有高中會考,會考成績優秀的,可直接保送上 大學。一般說來,會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機會,但保送生的成績要求不低于80分(滿分100)。另外,各個大學還可招“先修班”,先修班的學生中有 50%的學生可以免試上本校的大學。
從上面可以看出,民國時考大學比現在要輕松一些。除了保送生比例多外,當時的考試科目雖然不 少,但題目不復雜。如,1940年全國統考是8門,其中有四門必考:公民、國文、英文、生物。另外四門,要看報考志愿——文科(文、法、商、及相應的師范 等專業):另考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綜合卷);理科(理、工及相應的師范等專業):另考數學、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綜合卷);醫、農科:另 考數學、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綜合卷)。
暫停統考 大學也招生
在抗戰時期沒有全國統考的歲月中,怎么上大 學?在停止全國統考后,民國教育部根據時勢,制訂和推廣了現在仍受不少教育人士青睞的“聯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由民國教育部劃分出相應考 區,指定區內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張卷子,設一家召集大學組織牽頭,聯合招生。1942年,全國劃為10個聯合招生區。如昆明區,西南聯大為召集學校;重慶 區所屬10個院校,中央大學為召集學校。
聯合招生的報名、命題、閱卷等事宜,一般根據民國教育部的規定,由各考區自己決定。但各校 的招生名額由教育部審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時,可組織第二次考試。這個聯合招生制度確實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 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就是1941年在聯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的。
聯合招生考試和全國統考一樣,也有“保送免試”,總 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這年考試入學人數和免試生比例為85:15,即100個新生中,有15人是免試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現在寬松多了,首要條件 當然是優秀生,但不會太呆板。各大學也招先修班生,這部分學生免試上大學的比例高達50%。進入先修班的條件并不高,所修各科成績及格,國文、歷史、地理 三科均應70分以上,就符合條件了。
“一張紙”的高考
在1938年之前,民國考大學則沒有全國統考和聯合招生一說,都是各個院校自行招生,但會受到教育部的管理。
1933 年之前各校雖然分文理科(理科當時叫“實科”),但文理生的比例沒有規定,考生想報什么就什么,對什么有興趣就學什么。如1928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 25198人,文科生占73%;1930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37566人,文科生占75%。這比例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顯然是極不對稱的。從1933年 起,教育部開始“比例招生法”,強行規定,文科生比例不得超過實科生。1935年起的更有針對性,直接給各校下達文理兩科生招生人數。這也是中國高校“計 劃招生”的開始,此法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在1937之前,即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考大學屬于“一張紙時代”,或者說“一篇作文時代”。也就是說當年考試極為簡單,科目少,題數也少。
比 如, 1929年北京大學的國文考試只是一道作文題,考生寫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題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試題是:“清季曾、李諸人提倡西學,設江南制造 局、翻譯科學書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對于當時社會影響甚微?試言其故。”乙部試題是:“清儒治學方法,較諸前代,有何異同?試略言之。”
當 時,北大校長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之后的1930年10月起,由蔣夢麟任校長,一直到1945年10月。蔡之后,北大試卷的內容多了,但與現在相 比,也不算復雜。如,1932年北大的國文試卷分六部分,內容就比1929年一道作文豐富多了,也像一張試卷了。
對面如此簡單的試 卷,恐怕現在80%的高中畢業生,都能考上北大的。或許有人有疑問,國民時考大學這么簡單,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嗎?這是不用多說的,看看他們的名字,你就 知道。考大學“一張紙時代”涌現的人才,甚至比現在“精選時代”考出來的人才還多,還厲害——著名“漢園三詩人”李廣田、卞之琳、何其芳,1929年考入 北大;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1929年考入北大(理科預科);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錢學 森,1929年考入交大機械工程系;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季羨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from 人民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