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方能閱讀正文《財富的真相與人類社會的底層邏輯》
我們繼續討論三核房產,因為最近地王頻出,問到這件事的讀者非常多。
對于三核這個產品,去年市場哀鴻遍野的時候,我給出的觀點是非常樂觀,甚至直接建議行動了。
那么現在好像風停了,雨停了,二手房東們覺得自己又行了,居然都開始漲價了。
那我給出的觀點是,謹慎樂觀。
即便是三核的二手房,我給出的依然是謹慎樂觀。
這里面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新房是新房,二手房是二手房。
要知道,核心城市過去的數年,剛經歷限價時代,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更是倒掛時代。
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整個限價倒掛時代里面,絕大多數購入新房的人,他都是賺到的。
從此什么形成了?
預期形成了。
你在地上放個籠子,拿把米,都能把雞誘導到籠子里,為什么?
因為它一低頭吃到了,一低頭,又吃到了,它總能吃到,吃滑了嘴,就會產生思維慣性。
人也是一樣的。
限價是剛剛放開,購房者的思維定式還落在買新房肯定不會虧的傳統思維里。
這種局面下,無論出多少地王,我相信最后都能賣掉。
但是,供需比例,真的發生改變了么?
那你就不能只看地王地塊上的新房,你要看看和地王比鄰而居,甚至地段更好的那些二手房。
這些三核的二手房到底是成交量上漲,價格也上漲,價格上漲之后,成交量還能繼續上漲?
還是說,價格上漲之后,成交量就開始下降?
這個數據很重要。
如果是后者,難道你不該謹慎樂觀么?
因為你買入了不限價的地王產品,過幾年,你就是二手房東,你和周圍的三核二手房東們,是競爭關系。
你作為賣家,難道不該關注關注接盤俠們的量能動向么?
過去的那些年里,限價的年代里,我們已經觀察到很多房地產市場里的打新玩家們的騷操作了。
他們是職業打新的,職業搖號的。搖中之后,交房的第一時間,就雇傭大量自媒體,以及房產大V,去唱多他們的次新小區。
然后快速出貨,回籠資金,繼續搖。
這些人不戀戰的,他們不會真的等到2年后,而是剛辦證,就出貨,只賺一口價。
事實上,你會發現,那些等到滿2年的,往往賣價,都未必比這些第一時間快速出貨的職業房東們高。
別的不說,光是資金的時間占用成本,你自己品,劃不劃算。
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叫做板塊輪動,這個小區交付,它的房東眾籌,把它捧成熱點。
找幾個接盤俠,然后快速回籠資金,熱點就輪動到下一個小區了。
房地產這東西,楞是被玩出了打新+熱點板塊輪動的流量打法。
不得不說,國人真是太會玩了。
他們非常理解豪宅的本質是什么?就是明星。
豪宅不是用來住的,就像揚州瘦馬不是用來娶的,是低價搖來,包裝一下,高價賣給接盤者。
你當真傻乎乎住在豪宅里,一住二十年,它早就變老小區了,那不就跟某個餐飲業的二代,娶了女明星的體驗一回事么?
所以豪宅保值,是一個概念,你要學會每六七年整一輪,把18歲的豪宅拿到手,最晚不要超過25歲前讓渡給接盤俠。
一輪又一輪,你的錢就保值了,are you ok?
第二點,關鍵不是需求,關鍵是收入。
人的需求從來都是存在的,我就不相信沒有人想住好房子。
我相信是戶人家,都希望人均居住面積100平,層高3米5,沒有鄰居,自帶花園,會所景觀一應俱全。
問題是,有錢才叫真需求,沒錢那是白日夢。
我們不能脫離收入來談需求,否則是空談。
真需求有且僅有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收入增加,第二個來源是向未來透支。
09,16,兩次加杠桿,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已經達到國際高水平了。
換言之,第二條路,是不通的。
那就只剩第一條路。
收入增加,預期收入增加。
你相信自己每年都會加薪,你覺得未來會很好找工作,你覺得老了之后,退休金很充裕,躺著花,都花不完。
你這么想么?如果你這么想,那就沒問題。
如果你不這么想,那就有問題。
問題在于,鏈路沒打通。
16年的時候,8位數的有人買,7位數的也有人買,6位數的還是有人買。這就叫鏈路打通了。
張三把6位數的房子賣給了李四,去接盤王五7位數的房子,王五拿了錢,去買入8位數的新房。
鏈路打通了。
假如下面都不動,這就叫鏈路沒打通。
鏈路沒打通的情況下,能不能買?能買。
因為2%的人擁有80%的存款,他完全可以不賣掉老房子的情況下,去買新地王。
但這個游戲就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了。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核市場,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端改善。
我們來看一件事,當下的地王們,有沒有改善到極致?
沒有。
普遍還是低密疊排,大平層,聯排都很少,合院都很少。
我們不說什么四六不靠的疊排,大平層,即便是聯排,合院,新出的樓盤,改善到極致了么?
沒有。
合院L型,這是個無解的難題。
你又想省占地面積,又想增加采光面積,那只能把四合院對折,做成一個兩層的L形夾住中間的院子。
采光有了,室內就會變成跑道型,尤其是二樓,很多面積都只能是走廊。
至于聯排,還是那個問題,面寬有多少?占地面積有多少?花園有多少?
為啥沒有?為啥新房子的花園比老房子的小得多?
因為土地越來越貴,如果不做取舍,最后總價就會飆到過于夸張。
好,終于講出實話了。
其實如今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依然不敢改善到終極,因為真要這么做,動輒一個小目標起。
太貴,就會出現一個什么問題?
就會出現一個和全世界對標的問題。
你賣3千個,城市內部比比,5千個,8個千,城市之間比比。
你真賣到一個小目標以上,那對不起,就得和全球資產對標了。
一對比,如果發現不如紐約,倫敦,新加坡的同類產品有競爭力,那這不就暴露了么?
這就是真正的問題,玻璃天花板的問題。
即便是不差錢的群體,依然不可能根據需求來打造房產產品,因為上面其實是有價格天花板的。
這就是我謹慎樂觀四個字的由來。
因為價格往上看,是有問題的,是有玻璃天花板的。
而價格往下看,問題更多,置換鏈條根本沒有打通。
換言之,橫豎繞不開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是什么?
其實是收入分配比例。
我那天講財富的底層邏輯,階層的形成過程,講了三個數據,3%,67%,30%。
我說人類社會歷史當中出現過的所有問題,都是67%和30%之間的分配結構問題。
如果少數人拿67%,多數人拿30%,那就可以。因為有錢支撐的需求,才是真需求。
可如果少數人拿77%,多數人拿20%,甚至前者拿87%,后者拿10%,需求還在,可是真需求,就萎縮了。
因為他沒錢支撐他的需求。
這個真需求一旦萎縮,拿了87%的,也會變得很尷尬,因為你忽然發現,投資回報率急速下降。
投資回報率下降會導致什么?會導致你的估值下降。
回頭你發現自己貌似拿走了87%,結果自己反而不值錢了。
就像在企業里面,老板并不是拿錢越多越好,因為一旦自己拿錢太多,員工拿錢太少,就沒有積極性了。
于是乎企業估值下降,老板反而會吃虧的。占了小便宜,吃了大虧。
你今天看到的全世界絕大多數問題的根源,都是收入分配引起的。
當然我清楚,有投資經驗的讀者都覺得每當外需出現問題,一定是內需極大的窗口期。
這意味著3%會牽頭,大規模向未來借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也意味著長期的生產型社會有望向消費型社會轉型。俗稱既然我的東西這么廉價的賣給別人,別人還有這么大意見的話。
那干脆讓他們通脹去,我用這部分產能提高福利,滿足自己人的需求不香么。
你們看到了這個戰略轉型,所以急吼吼想要賺這筆錢的心態我能理解。
但你們也要清楚,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賺行,是個中長期的過程。
而短期內,空出來的產能也可能轉向軍事用途了,這在歷史上重復發生過很多次。
如果你們家有百歲老人,你去問問,都是先那啥,后那啥。
產能嘛,就像火山,總得有個出口。民用不一定是唯一出口的。
這就是為啥我說即便你長期看好,短期也不一定要著急追高。去年如果聽了我的建議,以跌穿倉的毛刺價淘到三核的,我認為你們在房產這個品種上的倉位已經夠了,這個陽春里面沒必要追高補。
而且就像那天聊財富底層邏輯,這一輪全世界的下跌完成之后,你可能會看到遍地籌碼。
到時候你像巴菲特一樣,有很多機會的,彩禮握在你手上,還怕娶不到媳婦么?干嘛非得守著三核。
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方能閱讀正文《財富的真相與人類社會的底層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