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山 資料圖
當晨光穿透高黎貢山的原始森林,滇金絲猴的啼鳴與瀾滄江的浪聲喚醒了“動物王國”的一隅。從新聞報道中,我們知道,國家在保護野生動物中的投入是很大的。在當下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已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但保護好這些野外的“朋友”究竟有何意義?我們普通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參與到保護野生動物中呢?
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我們從云南先民偷師動物的故事說起,一起聊聊我們的野生動物朋友。
文化的源泉
我們為何要保護野生動物?是因為其有著深遠的生態、經濟、科學和文化意義。
在云南,先民在與自然的接觸中,通過模仿動物,從野生動物的行為、動作等方面尋找靈感,形成了豐富的歌舞、儀式等文化。這不僅是對自然萬物的藝術再現,更蘊含著生態智慧與精神信仰。
?傣族孔雀舞、魚舞、蝴蝶舞
不少人都為舞蹈家楊麗萍所表演的孔雀舞所傾倒,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通過模仿孔雀的優雅姿態,如“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等動作,傳遞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表演時,舞者頭戴金冠、身背孔雀道具,以象腳鼓、镲伴奏,形式涵蓋獨舞、雙人舞及歌舞劇。
嘎巴(魚舞) 圖片據德宏史志
魚舞,傣語叫“嘎巴”。表演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通過柔美身段模仿魚兒的游動,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游、戲水或與急流搏斗時的動作,形象生動逼真。
蝴蝶舞于2005年被臨滄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片據風情耿馬
傣族蝴蝶舞由少女身穿蝴蝶衣在矮竹凳模仿蝴蝶動作,和著節奏明快的象腳鼓聲翩翩起舞,步伐輕盈,舞姿優美。形象地表現了蝴蝶的特征,深受傣族群眾喜愛。
?納西族熱美蹉(窩熱熱)
熱美蹉被列為國家級非遺,被稱為“活著的音樂化石”。 圖片據云南發布
熱美蹉是納西族古老的集體歌舞,主要通過模仿動物聲音與動作進行表演。通過高亢的女聲模擬羊群鳴叫,男聲以粗獷呼喊“窩熱熱”呼應,形成多聲部原始音程。舞步豪邁有力,歌頌熊、狼、鳥等自然生靈。參與者圍火踏歌,展現團結的生存信念。
?哈尼族莫蹉蹉
哈尼族傳統舞蹈莫蹉蹉 紅河州政府網
莫蹉蹉舞是哈尼族白那支系的傳統舞蹈。男性通過動作模擬“老熊洗臉”“猴子掰苞谷”“老鷹叼小雞”等場景,女性則手持棕扇模仿白鷴鳥,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舞者還會使用三叉、銅錢棒、砍刀等工具,舞蹈兼具肅穆與趣味,現發展為自娛與祭祀并存的表演形式。
哈尼族傳統舞蹈莫蹉蹉 紅河州政府網
?彝族老虎笙、披氈舞
資料圖
“老虎笙”由接虎神、跳虎舞、驅鬼掃邪和送虎4部分組成。舞者披上氈裝扮為虎,手腳和面部繪上虎紋,在老虎“頭領”率領下,表演“老虎耙田”“老虎栽秧”等與生產勞作相關的一套舞蹈動作。此外,還有“大鑼笙”和“小豹子笙”等,被稱為彝族古儺儀(古時的祭祀活動)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活化石”。
披氈舞的舞者同樣以披氈為道具,通過伸展、旋轉等動作模仿鷹的翱翔與熊的雄壯,展現彝族對自然力量的崇拜。
傣族孔雀舞 阮坤瑾 圖
云南少數民族通過模仿動物的舞蹈與歌曲,不僅是對自然萬物的藝術再現,更蘊含著生態智慧與精神信仰。從祭祀、喪葬到節慶自娛,動物模仿滲透于生活各層面,動物圖騰成為凝聚族群認同的符號。
發明的靈感
除了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動物在億萬年的進化中優化了生存策略,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造靈感。隨著科技發展,仿生學在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可持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將更加深入,甚至可能推動下一次技術革命。
上海海洋大學研制出的仿生魚 視頻截圖
截至目前,人類已經從動物身上汲取靈感,創造出眾多技術和發明,涵蓋科技、建筑、醫學、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
萊特兄弟通過研究鳥類翅膀的結構和飛行姿態,設計了早期飛機的機翼和空氣動力學原理。現代飛機機翼的“翼梢小翼”則模仿鷹類翅膀末端的上翹結構,減少湍流并節省燃油。
蝙蝠通過超聲波回聲定位的能力啟發了人類發明雷達和聲吶技術,用于探測障礙物或水下目標。
鯊魚皮膚的微小鱗片(盾鱗)能減少水流阻力,這一結構被應用于泳衣(如鯊魚皮泳衣)和飛機、潛艇的表面涂層。
蜜蜂的六邊形蜂巢結構啟發人類設計出輕質高強的建筑材料,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墻體(如蜂窩鋁板)。
蜘蛛絲的強度是鋼的5倍且具有彈性,科學家嘗試通過基因工程合成類似材料,用于防彈衣、醫療縫合線等。
水蛭唾液中的抗凝血成分被提取并用于治療血栓類疾病。
壁虎腳掌的納米級絨毛結構(范德華力吸附)啟發了可重復使用的超強黏合劑和攀爬機器人。
章魚的柔軟身體和觸手動作被用于設計醫療機器人或救援機器人,能在狹小空間靈活移動。
企鵝流線型的身體和游泳方式被用于優化潛艇和船舶的外形設計,減少阻力。
座頭鯨鰭狀肢的凸起邊緣能高效切割水流,模仿其結構的風力渦輪機葉片可提升20%的發電效率。
魚群在游動中保持距離和協調的機制被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協同避障系統。
貓頭鷹羽毛的特殊結構使其飛行時幾乎無聲,這一原理被用于設計低噪音無人機和風扇葉片。
變色龍的皮膚變色能力啟發了動態偽裝材料的研究,可能用于軍事或可穿戴設備。
兩棲仿生海龜機器人 圖片據新華社
了解完這些,你是不是發現這些生活在野外的朋友,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參與到保護中來
云南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其珍稀動物種類和數量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
根據2021年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云南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達385種,占全國總數的 56.1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8種:包括如滇金絲猴、亞洲象、云豹、綠孔雀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87種:如豹貓、白鷴、紅腹角雉等。
滇金絲猴 圖片據新華網
在云南,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動物有滇金絲猴、綠孔雀、亞洲象等。其中,綠孔雀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也是我國野生雉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被譽為“百鳥之王”“鳳凰”圖騰的原型。此外,還有云豹、獨龍牛、花面貍、白點噪鹛、白腹錦雞、赤狐等。
圖片據人民日報客戶端
那么,這些野生動物朋友都藏在大山里,我們普通人可以在保護他們方面做些什么呢?
1.拒絕野生動物制品消費 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不購買野生動物制品,避免食用野味(如竹鼠、果子貍)。 2.支持生態友好型消費 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購買一些對生態更為友好的產品。多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等。 3.傳承傳統文化 云南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源于對動物的模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與到這些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傳播傳統生態智慧。 4.緊急救助與舉報 生活中,遇到涉嫌野生動物交易、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可以及時與森林公安等部門聯系。
研究表明,當公民保護行動覆蓋率達到15%時,瀕危物種恢復速度可提升30%(《Nature》2024年研究)。
人類的下一項技術突破,可能就來自向野生動物的學習,或是它們的貢獻。
你在昆明街頭的一次環保選擇,可能就會影響到怒江金絲猴的生存軌跡。
每個人的微小行動,都在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延續貢獻力量。
統籌 陳潔
開屏新聞綜合云南日報、人民網、云南網、新華社等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郭毅
主編 嚴云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