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政治狀況
1.考迪略主義
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除海地、墨西哥有局部破壞外,其余各國很少觸動,仍然盛行大地產制。這種經濟制度在政治上的表現是考迪略主義。
"考迪略"一詞,是西班牙語,意思是首領或領袖。開始只是指與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作戰的普拉塔地區的首領而言,以后被應用到所有拉丁美洲各國的軍事獨裁者。在獨立初期,有些考迪略獨裁者,本人就是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但是,后來的考迪略獨裁者,卻多半出身于軍官或某一地區地主集團的首領。他們不同于封建時代的國王或封建領主,因為他們的權力并非來自世襲,而是來自無數次的戰爭;他們也不同于英、美、法等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的總統或首相,因為他們取得政權主要是通過武裝政變,而主要不是通過形式上的選舉;他們與后來的法西斯國家的首腦也不盡相同,因為他們還缺少嚴密而系統的組織;他們周圍只是一伙政客、軍官、流氓、惡霸、冒險家和各種亡命之徒。他們是在一定的階級和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他們是獨立后各國地主階級借以維護統治的一種工具,是大地主獨裁制度的具體體現。
考迪略主義是一種反動獨裁者的統治制度,他們通過暴力奪取政權,同時也用暴力來維持其統治。考迪略獨裁者上臺后,就把政府要職和國家財產分給親信和支持者;對人民和反對派極端殘酷地進行鎮壓。這種統治制度造成政權頻繁更迭,局勢動蕩。在墨西哥,從獨立到19世紀末葉為止的72個執政者中,有60個是通過政變上臺的。在政治上,大地主與天主教高級僧侶及反動軍官結成聯盟,操縱政權,成為考迪略主義的主要支柱。在對外關系上,獨裁者又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國家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統治拉丁美洲的代理人。
總之,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后,形式上都建立了共和政體(只有巴西、墨西哥和海地一度實行君主政體),頒布憲法,成立議會,大多數國家的統治集團還組織了保守黨與自由黨或類似的兩黨制度,走上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是,在考迪略獨裁者的統治下,這些所謂共和、民主、憲法和議會等等,幾乎都等于虛設,憲法形同廢紙,選舉流于形式。各地區、各派系相互撕殺,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不得安寧。
2.英、美殖民主義的侵略
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后,英國和美國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義者。在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對下,英國的政治和領土的野心未能實現,但在經濟利益方面,卻取得了很大效果。1870年,英國對拉丁美洲各國的投資總額,已達8500萬英鎊;1890年,增為42570余萬英鎊;1913年更增至10億英鎊。英國成了拉丁美洲,特別是南美洲經濟上的主要控制者。
美國對拉美早有擴張野心。1823年,為反對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美國總統門羅于12月2日發表門羅宣言。美國的實際目的是要把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試圖取得對美洲的領導權。之后,美國在維護美洲利益的借口下,多次武裝干涉拉丁美洲各國的事務。美國先后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國土的55%。
19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為了拉攏和控制拉美國家,排斥英國勢力,利用玻利瓦爾提出的加強美洲團結的主張,打出"泛美主義"的招牌,于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在華盛頓召開有18個國家參加的泛美會議。會議決定成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常設機構為設在華盛頓的美洲各國商務局,由美國國務卿直接領導。1910年,又把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改為美洲共和國聯盟,把常設機構改為泛美聯盟。1948年,該組織改稱美洲國家組織。這個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受到美國的操縱和控制,成為美國向拉丁美洲擴張的工具。
1898年爆發的美國——古巴——西班牙戰爭,標志著美國在拉丁美洲擴張的新起點。通過這一戰爭,美國吞并波多黎各,并把古巴變成事實上的"保護國"。隨后,羅斯福推行"大棒政策",塔夫脫實行"金元外交",威爾遜厲行炮艦政策,對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地區進行一系列軍事干涉。1903年,美國為奪取巴拿馬地峽,制造了所謂巴拿馬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投資總額,1899年只有30800萬美元,1913年便增加到124000萬美元。在對拉美貿易方面,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已超過英國,居于首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