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雙喇叭到全景聲巨幕、從單一放映到多元業態、從“老克勒”記憶到網紅打卡地,特別是前不久電影《花樣年華》巨幅海報,讓它火遍各類社交平臺,甚至吸引來了不少外地游客也紛紛過來打卡……走過92年風雨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正在經歷一場“逆生長”。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大光明如何在流媒體沖擊與行業變革中突圍?這座承載著幾代上海人記憶的文化地標,正通過硬件升級、內容創新、跨界融合等方式,努力與新時代觀眾“雙向奔赴”。
硬件革命:從“遠東第一”到科技賦能
推開大光明電影院厚重的大門,時光仿佛在此交匯。1933年由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設計的建筑依舊氣派,但內部設施已悄然迭代。近年來,影院陸續完成全部8個影廳的數字化改造,引入4K激光放映、沉浸式音效等新技術。最令人驚喜的是,歷史保護建筑中“長”出了符合現代標準的IMAX廳。大光明電影院一號廳,作為上海目前最大的電影放映廳,擁有1365個座位。工程師們在不破壞原有結構的前提下,通過精密計算將層高提升至18米,讓觀眾在文物建筑里享受頂尖視聽。同時,升級后的LUXE巨幕廳將大幅提升畫面的清晰度和亮度。巨幕亮起,上千名觀眾一同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那種震撼與感動讓人難以言喻。
內容破圈:從單一放映到文化客廳
大光明電影院作為上海電影文化的象征,成為了不少市民了解上海故事的地方。電影院全新打造的時光隧道,用現代數字藝術激活百年光輝歷史,打造了約百米長的光影歷史文化長廊。在這里,老舊膠片轉動的咔噠聲,不再是回憶里模糊的回響,而是觸手可及的光影盛宴。
此外,影院根據自身放映特點,主動與文藝電影片方及觀影團聯系,爭取到了多部文藝電影的提前點映播放。同時與觀影團深度合作,將文藝片導演邀請來影院開展小型映后見面會、分享會,吸引文藝類影迷包場。通過多場文藝電影分享會的成功舉辦,影院吸引了大量忠實的文藝片粉絲,也贏得了良好口碑。得益于此,影院的文藝電影團體包場業務上增量不少,這也成為影院對外文化特色之一。
多樣化的活動,也讓大光明電影院門外的海報墻成功出圈,《穿越時空的少女》《花樣年華》《去唱卡啦OK吧!》等,雖然這些樣片的觀眾群體不同,但隨著海報的更新,總能吸引影迷前來打卡。影院也加快私域群體打造步伐,把握節日活動、見面會、影展等大客流時機進行推廣宣傳,配合高質量活動內容吸引影迷關注,并通過微信群與影迷保持互動。
空間賦能:流量加持提升品牌形象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影院利用二樓區域進行官方周邊售賣。同時,影院引進電影節熱門影片寶可夢的官方周邊駐場售賣,吸引大量粉絲打卡購買。之后,伴隨電影《破?地獄》的上映,道具展驚艷閃現于影院二層大堂。觀眾們得以親臨影院,既能觀看精彩的電影,又可觀摩別具一格的展覽。通過與真實的電影道具進行零距離接觸,觀眾們能夠細細品味電影中那感人至深的劇情。而影院也借助此次道具展,充分發揮聯動作用,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觀影體驗。年末,《繁花》劇組兩次前來取景拍攝。《繁花周年短片》更是以大光明電影院《花樣年華》首映禮為背景,巧妙地將兩部經典之作聯系在一起。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底蘊與優雅氛圍,為《繁花》的拍攝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同時,這也體現了影院在電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地位,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期待與驚喜。
未來,影院將繼續做好電影節、影展、見面會等工作,鞏固特色業務優勢。另外持續深化私域流量及自有IP打造工作。以大光明電影院深厚的歷史底蘊、鄔達克建筑為方向,打造系列原創產品,并以此豐富觀眾的選擇,提升觀眾對大光明的認同感,在市場增速平緩的當下,吸引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群走入影院。這里,見證過《亂世佳人》首映的盛況,經歷過改制轉型的陣痛,如今正照亮一條傳統影院的新生之路。正如一位觀眾在留言簿上所寫:“在這里,我看的是電影,也是上海。 ”
記者 / 盛寅敏
編輯 / 陳露露
圖片 / 盛寅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