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王朝的歷史長河中,異族入侵屢見不鮮。從秦漢至宋元,北方的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政權,與中原農耕民族紛爭不斷。然而,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原大地從董卓之亂、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混亂不堪。按常理,內亂之際正是外敵入侵的絕佳時機,可這一時期卻少見外族大規模進犯,主要是諸侯間的內部爭斗。這背后原因何在?又是誰在抵御外敵、鎮守邊疆呢?
壹·兩漢奠基,北方局勢初穩
兩漢時期,北方匈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劉邦在白登之圍中險些性命不保,此后漢朝與匈奴訂立盟約,維持暫時和平。直到漢武帝時,經文景二帝的積累,國力強盛,漢武帝對匈奴展開全面反擊。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率漢軍出擊,匈奴元氣大傷。但匈奴并未就此瓦解,直至公元 89 年,竇憲征伐北匈奴,“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余萬頭”,歸降者超 20 萬人。此役后,北匈奴基本消失,殘部逃往康居國,南匈奴則歸附漢朝。可以說,漢朝對北方的長期征戰,為三國營造了相對平穩的外部環境,并非沒有外敵,只是勢力較弱。這些外族需要時間休養生息,直至西晉八王之亂,才再度南下。
貳·曹操北征,蕩平烏桓之亂
公元 207 年,曹操面臨棘手問題,袁紹雖死,其殘余勢力袁尚、袁熙投奔烏桓,而烏桓在東漢末年趁中原混亂發展壯大,時常侵擾邊境。曹操決定發兵掃平烏桓,既為剿滅袁紹殘部,也想平定烏桓之亂。同年 8 月,曹軍與烏桓在白狼山遭遇,烏桓兵力強盛,曹軍主力未到,將領們心生懼意。曹操登高觀察,見烏桓軍陣形不整,果斷下令張遼為先鋒進攻。張遼勇猛無比,在他的沖擊下,烏桓軍大亂,蹋頓單于被殺,20 余萬人投降,烏桓亂局得以平定。
公元 218 年,烏桓再次反叛,曹操派曹彰、田豫平叛。曹軍遇伏,田豫冷靜組織環形防線,弓弩兵猛射,烏桓撤退時,田豫率軍出擊,大敗敵軍。此后,田豫長期駐扎邊塞,因統兵有方,北方得以安定。曹魏實力最強,在曹操的征伐及田豫等將領鎮守下,烏桓、鮮卑等被鎮壓,并非他們不想南侵,而是實力不敵。
叁·諸葛平南,孫權定越安邦
三國時期,威脅多來自北方,南方相對弱小。曹操地盤與烏桓、鮮卑接壤,承擔起抵御北方外敵的重任。劉備和孫權雖實力遜于曹操,但應對南方叛亂綽綽有余。
公元 223 年劉備去世,南中諸郡叛亂。諸葛亮先與東吳修好,解除后顧之憂。公元 225 年,諸葛亮率兵南征,目標是云南、貴州、四川西南部的南中地區。面對南方異族,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主、武力為輔的策略。擊敗雍闿軍后,重點招撫南中首領孟獲,七擒七縱,孟獲最終真心歸附。諸葛亮春天出兵,秋季平定叛亂,蜀漢實力大增,為北伐奠定基礎。
孫權南方的敵人主要是山越、五溪夷等少數民族部落。山越叛亂時,孫權派賀齊、蔣欽平叛,雖耗時較長,但負面影響小,相比北方和南中叛亂,問題不大。
三國時期,南北邊境相對安寧。一方面,魏蜀吳實力較強;另一方面,異族勢力單薄。劉備、曹操、孫權曾為漢臣,即便自立,也顧及漢室顏面。三方混戰,卻默契地不讓外族入侵,守護了中原大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