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博雅小學堂 (ID: boyakids)
文丨陳碩 編丨Lulu
成績中途掉隊,并不少見。這是為什么呢?
簡單來說,還是因為小學的課內知識相對比較簡單,更注重基本功。這個時候,只要按照老師說的一步一步做,學生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但到初中,特別是到高中以后,就會有點不一樣了。
因為初高中的很多題目,考察的是思維和能力,反復刷題也解決不了。這個時候學習方法、思維水平會拉開學生間的差距。而不再是我們簡單說個“天道酬勤”。
比如說,下面是一個題目的邏輯鏈。很多學生一看,答案幾十步,蒙的。
而有一些思維方法的學生,會看到這看似很復雜,其實只有三大步。這就是用一個封裝思想去封裝一些模型后,把它轉化一個框架性思考,從上到下去俯瞰一個問題的能力。有沒有掌握思維方法,很重要。
思維訓練,到底練什么?
肯定不是隨便拿點奧數題做做,就叫思維訓練了。
因為思維,本質上是我們人腦的認知過程。如果對思維分類的話,有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性思維……非常多。很難具體地去描述。
所以還是落腳到外在的結論上,什么是思維訓練?就是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讓他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解題能力和創造能力。
因為解題、創造、判斷,是思維的外化。我們只能通過外在的結論,去評估他的思維到底有沒有得到一些鍛煉。
有這么三個評判的維度,大家可以做參考。
1、思維的靈活:反應快,思路廣。看到一道題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
2、思維的嚴謹:邏輯嚴密,有條理,考慮周全。這個事需要長期訓練的。
3、思維的深刻:透過表象,洞察本質。孩子能看出來很多問題,表面不同,其實思路是相通的。
你們如果去找思維訓練課的話,可以看一看老師到底有沒有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更靈活、更嚴謹、更深刻,還是說只是扔一堆題給孩子去練。
具體到方法層面,讓孩子變聰明,是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裝備很多辦法,比如,逆向思考、有序思考、分而治之等等。
遇到一些復雜問題,孩子會有啟發式探索或者研究問題的一些框架。
比如,通過有序觀察,把問題轉化為另外一種形式。有序思考的時候用正向思考或者逆向思考。情況不多可以枚舉。繁瑣的時候,可以先從一些易確定的入手。思路探索的時候有類比推理、迭代式或簡化探索。等等。他是會有很多思維模型的。
陳碩老師的簡易思維導圖“如何解題”(點擊圖片放大看)
孩子不懂舉一反三怎么辦?
這個問題,孩子可以反問:家長老師何曾教過舉一反三?
就像我們小學,學過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的面積公式,但我們有去探索過,在不同年齡段學過的這些面積公式之間有什么關聯嗎?孩子學過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為長方形,三角形可以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圓形可以轉換為三角形嗎?
如果放在一起研究,孩子會發現,所有的求面積公式都是彼此關聯的,都用到了共通的方法。
舉一反三的本質,是轉化的思想,就是把一個沒有學過的新問題,通過一些不變的特性過程,把它轉化為我們熟悉的舊問題。
但問題是,我們小學不這么學。每學一個問題,都在當一個新知識去學。每一道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分散去學習的,那憑什么要求學生懂得舉一反三?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系,要把新知識構建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我們要去關注新舊問題之間的共性和區別,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一樣的?有什么不一樣?它們相通的地方在哪?要在比較當中去思考新問題。
它不是強行歸因,而是要找到一個題目之間有什么樣的共同的內核,有可能是它們題干的結構上,有可能是它們解題的方法上,也有可能是某一個模塊求解用到了相同的步驟,共同的思想,這些都是去尋找共性的。
不能說從來沒教過孩子舉一反三,就要求他一定要舉一反三,這非常耍流氓。
年齡小的孩子,計算錯誤率高怎么辦?
老規矩,還是要分析原因。很多問題都是表象,就好像你跟醫生說我肚子疼,醫生也不會就給你開一種藥,它肯定有很多原因,要去具體把一下脈。
計算錯誤率高,第一,有可能是數感差,或者運算規則不理解。
數感差是什么意思?孩子如果對數字不熟悉,他對這個東西到底代表什么,沒有一種內化的感受。這個時候容易犯錯。本質上跟學習自行車是一樣的,還不理解、不熟悉。不理解,就找好的教學方式讓他去理解,跟他去多討論,讓他來多表達。不熟悉,就去刻意練習。
計算錯誤率高,還可能是習慣不好,存在一些跳步。很多家長訓練孩子,搞限時計算。其實,我是不提倡的。你一強調速度,孩子就要跳步、亂寫,什么壞習慣都來了。
就像我教學生練習數學思維,學生少寫一步,我是不批的。因為我知道,跳步帶來的現實教訓太慘重了。到高三了再去改習慣,很多來不及了。很多同學還覺得自己不跳步好像顯不出自己多聰明似的,這其實都是非常錯誤的理解。所以一開始,就要扭轉他們的觀念問題。
最后,還是思維方法問題。比如,計算1991 乘以 1992。這就屬于策略問題。老老實實計算,會變得非常復雜。但如果有策略的話,可以轉化為 1992 乘以1992,再減去一個1992。
聽課都懂,考試就錯,怎么回事?
我們大腦很擅長自我欺騙。你以為你懂了,就真的懂了嗎?未必。
聽課和考試完全不一樣。聽課是作為聽眾,在判斷老師上一句到下一句是否通順。而考試,孩子是作為選手,需要自己去思考要用什么知識、什么方法、什么切入點,要自己判斷。
那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呢?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費曼學習法,把聽別人講,轉為講給別人聽,以教代學。
你不能向其他人簡單地解釋一件事,那么你就還沒有真正弄懂它。——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費曼
比如,我們課后有一個追記的任務,有的學生可能用視頻的方式去講一講,有的可能用筆記的方式。
讓孩子對學過、討論過的內容重新去復盤,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老師一樣去把它給表達出來。
學生的筆記追記
你可以想象一下,不管是知識梳理的筆記,還是解題的筆記,孩子梳理一遍留下的印象和他聽老師講一遍,差距是很大的。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