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縣嶺背鎮。
農村辦酒席傾向于在家門口,場地不夠寬敞,就借鄰居的院子舉辦。
農村辦喜宴時,煮菜師傅們熟練地處理著雞鴨魚肉。
在清遠市陽山縣嶺背鎮,每當村民有喜事辦喜宴,隨禮的份子錢一直有不過百元的傳統。
這是村民們心照不宣的“約定”。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份子錢只收2毛錢“一個肉包的價格”,后來是五塊、十塊,再后來,漲到三十、五十。生活水平在提高,份子錢卻一直“原地踏步”。偶有從外地來參宴的人瞅了一眼“喜桌”——也是有魚有肉、有雞有鴨,便表示不解:“不會虧嗎?”
“人情大過天”,近日南都記者探訪這個小鎮時,村民都這樣說。首先辦喜宴就是大伙兒聚一聚,不存在鋪張浪費;其次,也是圖個熱鬧和高興。所以,哪怕收支不平衡,大家也樂于慶祝,因為“人情價值”遠大于“賬面價值”。
“你的人到了,比給份子錢更有意義。”陽山縣太平鎮沙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袁學友說。
喜宴虧本也開心
村民之間“人情大過天”
彭姐嫁到嶺背鎮嶺背村有十幾年了。談起最近一次辦喜宴的場景,還是兩三年前的新居搬遷,昔日情景仍歷歷在目。
當時,新房的院子里支起了幾個大帳篷,圓桌上擺著瓜子花生。隨著鞭炮聲響起,賓客陸續到來。不大的院子里擺滿了圓桌,酒席上雞鴨魚肉俱全,空氣中飄蕩著菜香。
廚房里,村中婦女們忙碌著。新鮮的食材從四面八方送來,請來掌勺的師傅們熟練地處理著雞鴨魚肉,空氣中彌漫著煙火氣息。村里十里八鄉的,彼此間都非常熟悉,陸陸續續來了約十桌人。
一天的熱鬧過去后,彭姐也不忙著記賬和拆紅包。
“為什么?根本沒必要!”彭姐說,村子里的份子錢大家約定俗成,“一般都是20塊、30塊,最多50塊。”她跟記者算了一筆賬,當時準備一桌飯菜,光食材就花費了六七百元,10桌就是六七千,事后份子錢總共才收了3000多元。
“不怕會虧嗎?”記者問。
“當然虧啦!”彭姐笑呵呵地回應,“虧點也沒關系的!”她說,村里面辦喜事就這樣,“人情大過天”,圖個熱鬧和高興。即使收支不平衡,大家也樂于慶祝,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和傳統習俗。
禮金從兩毛錢漲到幾十元
“不過百”份子錢“壓力小、不攀比”
何叔現年67歲,出生于嶺背鎮向陽村。早年離鄉求學,學成歸來后便在當地任教,直至退休。
談起自己結婚時的光景,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那個質樸的年代,場面簡樸而歡騰。
何叔的家門前臨街,寬敞至極,足以容納幾十桌的宴席。前來祝賀的賓客,大多是鄰里鄉親。那時交通不便,基本都是走路來的,近的拎一籃子雞蛋,遠的帶兩斤紅糖,用紅紙包著,算是賀禮。遠親們則需提前一日抵達何叔家中。
彼時,舉辦婚宴無需刻意通知,一兩戶村民得知消息后,口耳相傳,當天整個村子的村民就都來 了。宴席的準備也充滿了互助精神,各家各戶自發貢獻,你家獻上豬肉,我家提供雞鴨,共同拼湊出一桌桌豐盛的佳肴。
談起當時的份子錢,何叔抽出手,伸出兩個手指頭說,“就兩毛錢!”“畢竟當時肉包子才兩毛錢一個”。
從起初兩毛,后來是五塊、十塊,再后來,漲到三十、五十。這些年來,村民的日子也好起來了,喜宴從家里的院子辦到了鎮上的飯店。但份子錢一直保持“不過百”的傳統。
7年前,何叔六十大壽,又辦了一場喜宴。這回是村里的“福滿樓”,酒席上,連司儀都請了,拿起話筒說著吉祥話。家里人提前訂了三四十桌,雞鴨魚肉樣樣齊全,還有城里時興的龍蝦和鮑魚,以前簡易的餐桌也變成了圓桌轉盤。
隨著通訊手段的進步,喜宴份子錢也從帶著體溫的毛票變成了手機里的數字,不少親戚開始通過微信轉賬向他表心意。此時,若來參加酒席的親朋好友住得比較遠,何叔家還會包車接送。
“這回份子錢漲到了三十、五十,但相比其他地方,漲幅還是不大!”何叔說。
陽山縣嶺背鎮嶺背村黨支部書記唐基龍介紹,村里面形成的這種份子錢習俗,好處是較為親民,大家壓力較小,也不會攀比。除此之外,村委偶爾還會參與酒席活動,借此增進村民的感情,宣傳政策,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從而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
從祠堂大宴到親友小聚
“人到了,比給份子錢更有意義”
黃劍波是何叔的學生,如今已至四十不惑的年紀。他還記得小時候,村里的喜宴是頭等大事。誰家娶媳婦、嫁閨女,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張羅,左鄰右舍都來幫忙,灶臺支在院子里,大鐵鍋燉著肉,蒸籠摞得老高,香氣飄得半條村都能聞到。碰到大型的慶祝事項,還會在村里的祠堂擺酒席。
但如今,過往每有喜事必辦的喜宴也在逐年減少。
“以前村里蓋個房子、買個車,那都是稀缺事。”陽山縣太平鎮沙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袁學友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陽山縣的村里物質較為匱乏,誰家買了“四大件”——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都會被村里人視為生活條件較好的象征。那時候,村民也會辦喜宴來慶祝添置新家具、新家電。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里發生了大變化——不過十年光景,村里蓋起了新樓房,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門口。路不僅通了,還修寬了,摩托車、小轎車“突突”開進了村。
“以前去廣州,一天沒幾趟車,外嫁女到陽山來,一年也回不去幾次。”袁學友說。如今,陽山縣與珠三角形成了兩個半小時的生活圈,人們聚在一起吃飯也就一日來回,視頻通話等科技手段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雖然每逢喜事擺上好十幾桌大宴親朋少了,但家里時不時的聚會卻多了。
00后曉惠(化名)畢業后考上公務員,回到陽山縣太平鎮工作。她談道,如今自己不愿意過于繁瑣地布置或參加大型聚會,更喜歡小型、親近親朋好友的聚會形式。
科技讓聯系更方便,交通讓相聚更簡單,可真正讓人情更濃的,或許是人們終于明白——熱鬧不在排場,而在真心。
黃劍波說,村里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整天念叨:出門在外打拼的親人,能夠見一面就是一面,能夠多看一眼就是一眼。
“現在來講,飯桌上你的人到了,比給份子錢更有意義。”袁學友說。
南都調研 總第643期
采寫:南都記者 張思琦 供圖:陽山縣文明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