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記的形式和學生展開對話,用掉5000多本手冊;21次接手“問題班級”,主動請纓參與輪崗……江蘇省昆山市高級中學教師于潔,先后榮獲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最美班主任、2024年“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
30余年杏壇深耕,她用心譜寫著一曲曲教育之歌。于潔說:“師生一起閃閃發光,才是教育最美的風景。”
去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2019年,已經50多歲的于潔,通過輪崗來到了位于昆山市最東邊的農村中學——花橋集善中學,成為初二(1)班的第四任班主任。
第一堂語文課就給了她不小的沖擊:學生們有的沉默發呆,有的竊竊私語,就是沒有人能夠回答她提出的問題。
再深入了解,這個班級不僅課堂紀律松散、學生成績不理想,甚至還出現過學生夜不歸宿等現象。
對此,于潔決定改變自己的心態。通過觀察與研究,她很快找到了解決辦法:“通過公開表揚的方式,激勵他們效仿優秀課堂表現。”
“今天我要表揚誰”“今天于老師要向誰學習”……在各式各樣的獎勵中,孩子們找到了榜樣。“課堂安靜下來了,學習氛圍濃厚了,孩子們的心也開始定下來了。”
為了打造更有趣味的班級環境,于潔還自費布置了教室:給窗戶安上了可以遮擋陽光的紗窗,在教室后方添置了存放個人物品的小柜子,在走廊欄桿上張貼孩子們的優秀試卷和作文。
一年多后,在于潔的耐心陪伴下,當初的“問題班級”成為昆山市優秀班集體。
其實,在昆山市最初推行教師輪崗制度之時,于潔的名字并未出現在名單之上,但她始終懷揣著對教育規律的執著追求:“離開城市來到農村,我總結的教學方法還能不能用得上?”帶著反思,于潔從2013年起不斷申請參與輪崗,終于在6年后成功如愿。“我相信,只有各種生源都教過,才會對教育有更全面的認識。”
這些年,為了探索出普遍適用于城區生源優質校與農村生源薄弱校之間共通的教育方法,于潔成為一只“候鳥”。“最南邊的淀山湖中學、最西邊的正儀中學我都已經去過了。今年,我還將去到最北邊的費俊龍中學,完成在昆山全市農村中學的閉環式輪崗工作。”
悅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
在于潔接手過的班級中,有個叫然然的學生,平日里與父母、同學都少有深入交流。漸漸地,厭學情緒如野草般滋生。
“為了重新點燃她對班級的歸屬感,我把班級小超市的進貨任務交給了然然和家人,并告訴她:‘我們的班級離不開你,這個小超市需要你來守護。’”于潔說。
有了信賴,然然不再曠課。一學期后,于潔欣慰地看到,然然不僅提升了集體責任感,更在考試中因成績進步突出而獲得了班級表彰。
在和更多學生的相處過程中,于潔發現,部分學生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內心也相對封閉。
“只有像親人一樣對待他們,才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繼而激發他們提高學習成績的動力。”于潔決定,從生活細微之處給予這些孩子關心和幫助。
因為患有孤獨癥,學生小鵬經常不受控制地在課堂上滿地打滾、大喊大叫,同學們害怕和他接觸,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比不上同齡人。
但在于潔看來,這些行為不過是小鵬因為長期缺乏關注的正常外在表現。“他和其他孩子一樣,需要來自成年人的鼓勵。”
在發現小鵬對細節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后,于潔讓他負責管理教室里的綠蘿。每天,小鵬都會小心翼翼地給盆栽松土、澆水。那些原本并不引人注目的綠植,在小鵬的精心呵護下,變得生機勃勃。不少同學也注意到了這個默默付出的身影,嘗試和小鵬一起打理綠蘿。
“孩子有了愛好,我也經常表揚他的付出。”漸漸地,小鵬打開了心扉,減少了影響課堂秩序的行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緩解。
“教育并不是抓著學生去承認、改變錯誤。作為教師,我們要真心接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用真心和尊重來推動學生的進步。”
在引導更多孩子認識自我之美的過程中,于潔也在不斷地找尋著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完美的成績并不是一名班主任的最終目標。在教育中渡人渡己,這才是我一直以來的堅守。”
讓年輕老師走得更穩
“于老師,我最近參加了主題班會比賽,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您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怎樣才能講出一節出彩的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課?”屏幕那端,一名來自湖南省的教師向于潔求助。
隔著網線,于潔耐心地為他指點迷津:“安全教育這個主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門道。”她清晰而深入的講解,讓不少參與討論的年輕教師豁然開朗。
于潔說,為了讓自己總結的工作經驗能夠輻射到更多地區,從2012年以來,每周三晚上8點到10點,她都會雷打不動地通過網絡會議向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分享自己作為班主任的帶班方法。
“于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很多干貨,讓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實施正面管教理念。”
“通過和于老師的交流,我不但學會了怎樣設身處地地關懷學生,更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為了幫助更多一線教師做好教育工作,于潔還利用雙休日和假期的時間,在全國各地作班主任講座、為各個培訓班的學員講課、和年輕教師們一起探討教育管理問題。
“過程很辛苦,但我很快樂。我想告訴更多的教師,教育者無須害怕問題和失敗。只要我們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正能量,就能堅持做好平凡的教育事。”于潔笑著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8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胡若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