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遺韻:古韻今風的時光印記
2025 年 3 月 22 日至 23 日,在蕭放教授與賀少雅老師的帶領下,我與師姐、同學一同踏上了前往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之旅。在出發前,我便已知曉雄安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直至親臨其境,親身感受,才真正被這里非遺資源的豐富性所震撼。盡管此次調研行程僅有短短不到兩天的時間,但我們安排了緊密的行程,先后參觀了雙堂盒子燈、德韻博物館、京簧竹刻、粱神堂登云會高蹺表演、郭村獅子會、北河照武術、九河風漁耕記憶展覽館、蓮子珠串以及安新縣蘆葦畫等共九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次調研過程還得到了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趙麗萍主任、賈立星老師以及長城網編導王璇和其他工作人員們的大力支持。
雙堂盒子燈:宋代傀儡戲的現代傳承
雙堂“盒子”起源于宋代五種傀儡戲之一的“藥發傀儡”,它將“煙花”與“木偶”巧妙結合,又吸收了戲曲造型、提線木偶等藝術特點,逐漸發展成為集禮花、戲劇人物造型于一體的特殊煙花藝術——“盒子戲”。它雖無音樂旋律伴奏、說唱匹配,卻蘊含著與木偶戲、皮影戲、手影戲、紙影戲等民間藝術形式類似的藝術因素和功能。在前往雄安之前,通過查閱資料,我已經初步領略到了盒子燈這項技藝的精巧之處,但當傳承人王法旺先生帶領我們參觀等比例縮小的盒子靜態展示模型時,我仍被一次次震撼到。院中擺放著各個時期制作的盒子,它們宛如雙堂盒子的歷史見證。隨后,我們參觀了“平常人不讓進”的資料展示處,這里按照時間順序陳列展示了關于盒子的歷史文獻,從古畫、文獻、報紙,到判決書、溥儀的日記,傳承人王法旺都一一標注出了其中關于盒子的記載,我們一行人不禁對他出色的歷史文獻搜集整理能力深感敬佩,更為他對盒子發自內心的熱愛而動容。
德韻博物館:雄安文化的石雕記憶
接著,我們來到了德韻博物館。館內收藏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瑞獸、石碑、佛造像等石雕精品,這些石雕作品仿佛訴說著雄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因雄安版圖酷似雄獅,雄縣德韻博物館經多方搜集材料,參照館內百獅形態,多次磋商、研究,精心設計并打造了一尊“雄安獅”,向新區獻禮。石獅前足抱于地球之上,寓意著雄安新區與世界各國友好相擁、共同發展,展現出雄安新區開放包容的姿態與胸懷。
京簧竹刻:宮廷技藝的民間傳承
京簧竹刻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我們。一個“京”字,便讓人窺見了它的起源。這項技藝源自清代宮廷竹簧工藝,因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相傳清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一位宮廷藝人流落至雄縣張崗村,被村民王慶田收留。為報答王家,藝人將竹簧制作技藝傳授給王慶田,從此這門技藝在雄縣扎根,并傳承至今。王樂修作為京簧竹刻的第四代傳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從事京簧竹刻技藝已四十余年。他的其他兩兄弟也和他一樣,肩負著傳承京簧竹刻的使命,堅守著這片領域。王樂修不僅創辦了京簧竹刻技藝研習班并且免費教學,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還積極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結合,開發出更具時代感的作品,如帶有熱門 IP 動漫形象“哪吒”的文具盒等,讓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梁神堂登云圣會:高蹺上的文化堅守
到達梁神堂登云會觀看高蹺表演時,天色已近晚。這場高蹺表演精彩絕倫,我們發現與其他高蹺會不同,梁神堂登云圣會高蹺的蹺腿非常高,這使得表演更具觀賞性和難度。表演中既有扭逗、走隊形等基本動作,也有單腿蹦、打腿子等高難度技巧,表演者在高蹺上仿佛如履平地。參加表演的大多是十幾歲還在上中學的孩子們,負責人梁章棟告訴我們,孩子們熱情高漲,早早就開始上妝,因為不能破壞妝容,大家午飯也不吃,興奮地等著我們前往觀看表演。這場特別的表演并不是在村子中開展的,而是在樓房下面的封閉道路。我們了解到,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登云會所在的村落梁神堂村已經整村拆遷,村民們分到了不同的小區,但他們依然在組織高蹺訓練和表演,尤其是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辦廟會時,登云會高蹺表演是廟會的重頭戲,村民們通過高蹺表演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登云高蹺會依然在新區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讓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
郭村獅子會:北方文獅的文化舞動
第二天,我們首先前往郭村調研獅子會。不巧的是正逢獅子會出去表演,因此我們沒能領略舞獅的風采,但其負責人李俊凱為我們進行了詳細介紹。郭村獅子會屬于北方舞獅,以“文獅”為主,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在傳統節日、紅白喜事、開業慶典等場合,郭村獅子會的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助興節目。改革開放后,郭村獅子會逐漸走上了職業化道路,成員們不再只是出于愛好舞獅,而是將其作為謀生之路。其表演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還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河北電視臺等媒體的大型晚會活動。如今,隨著新區建設,獅子會也和高蹺會一樣,失去了原有的訓練場所,他們利用地下車庫堅持進行訓練。在負責人家中,還懸掛著幾面南獅的旗幟,這是不同的獅子會出門“社交”的表示,象征著友好交流、共同進步,展現出郭村獅子會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在積極與外界交流,不斷拓展自身的文化影響力。
北河照武術:傳統武術的文化傳承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北河照村,觀賞了傳承人楊印新組織的北河照武術表演。北河照武術是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北河照村的傳統武術,要依靠村里的武術會組織。近年來,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武術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村里的一些武術愛好者開始重新組織起來,免費教授村民和孩子們練習武術。北河照武術不僅是一種傳統的體育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它承載著當地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讓古老的武術技藝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與發展,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北河照人。
九河風漁耕記憶展覽館:
漁耕文化的記憶守護
九河風漁耕記憶展覽館也是此行記憶猶新的一站。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白洋淀人就地取材發明制作了許多非常實用的漁獵、農耕工具,在借助這些工具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又極富地域特征的漁耕文化。如今,許多傳統漁獵農耕工具已退出歷史舞臺,與其相關的文化光環也隨之黯淡,成為記憶。九河風漁耕文化展覽館創始人楊福春對傳統漁耕文化有著深深的熱愛,早年間他與妻子在俄羅斯經商數十載,從事衣物出口貿易,停止工作之后,他多年來走遍白洋淀周邊地區,收集了三千余件民間遺留下的生產生活用具,并對其歷史文化內涵進行發掘、保護、傳承和創新利用,讓更多人再次感受厚重的漁耕文化,讓這段珍貴的文化記憶得以留存,也讓人們得以窺見白洋淀人民過去的生活方式與智慧結晶。
正心蓮工作室:
蓮子珠串的傳承與寓意
離開九河風漁耕記憶展覽館后,我們前往“正心蓮”工作室,學習了解蓮子珠串制作工藝。雄安水鄉白洋淀區域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蓮資源,成為蓮子珠串的重要產地。傳承人董國強向我們介紹,這是“具有生命力的珠串”,因為每顆蓮子都是活的,若將其長時間浸泡水中便可發芽。蓮子珠串本就寓意著“佳偶天成”“子孫滿堂”“多子多福”,“正心蓮”同時象征著君子品格和正心正念。佩戴蓮子珠串,不僅是對美的追求,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堅守內心的正念與美好。
楊丙軍蘆葦畫工作室:
蘆葦畫的申遺困惑與文化價值
此次調研的最后一站是楊丙軍蘆葦畫工作室。蘆葦畫是一種以蘆葦為原材料的傳統手工藝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蘆葦畫的題材廣泛,包括水鄉風情、人物、動物、花草植物以及仿名人字畫等五大類,這些作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文化內涵。楊丙軍向我們講述了蘆葦畫申遺之路的困惑:其一是很多人會誤認為這是一項現代工藝,但其實蘆葦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其二是因蘆葦畫成品呈現著美術的表現形式,在申遺時究竟是申報美術類別還是技藝類別,這讓楊丙軍感到迷茫。對此,蕭放教授和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趙麗萍主任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蘆葦畫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對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承載著白洋淀人民對家鄉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是白洋淀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這次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之旅中,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長河,觸摸到了這片古老土地上跳動的文化脈搏。從技藝精湛的蘆葦畫到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正心蓮蓮子珠串,從雄渾豪邁的北河照武術到靈動活潑的郭村獅子會,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與創造力的光芒,共同編織出雄安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畫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雄安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許。在調研的最后,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擔當。我們應當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讓這些古老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公眾號總指導:蕭放
內容顧問:朱霞 鞠熙
指導教師:賀少雅
公眾號主編:葉瑋琪
欄目責編:閆世龍
圖文編輯:張明慧
我們是一個亦莊亦諧
的公眾號
北師大民俗學
關注學術知識│關注生活熱點
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