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消息】在浩瀚宇宙中,太空巖石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線索。其中,“泥球隕石”阿瓜斯·薩爾卡斯(Aguas Zarcas)自被發現以來,便不斷給科學界帶來驚喜,挑戰著人們對碳質球粒隕石的傳統認知。
2019年4月,阿瓜斯·薩爾卡斯穿過地球大氣層,在哥斯達黎加上空分裂并降落。這一事件瞬間引發了廣泛關注,就連一個被隕石擊中的狗屋,也因這一特殊經歷在拍賣會上以近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屋頂上那7英寸(18厘米)的洞,仿佛是它見證這場太空奇遇的勛章。此次共回收了27公斤(60磅)的隕石碎片,是自1969年澳大利亞穆奇森類似隕石墜落以來,此類隕石的最大一次降落量。
此后,關于阿瓜斯·薩爾卡斯的研究熱度居高不下,至今已發表了76篇研究論文。哥斯達黎加圣何塞大學的地質學家赫拉爾多·索托表示,阿瓜斯·薩爾卡斯的隕落是該國的重大新聞,在過去150年中,沒有其他火流星像這樣被廣泛報道,且其隕石碎片在哥斯達黎加被成功回收。
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和SETI研究所的隕石天文學家彼得·耶尼森與赫拉爾多·索托合作開展了新的研究,追溯這顆隕石的起源故事。他們借助衛星數據、雷達、監控攝像頭和行車記錄儀,追蹤到這顆隕石到達地球的軌跡。盡管其到達地球的終點已被詳細記錄,但它的起源卻更具神秘色彩,很可能來自外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
CM2碳質球粒隕石中的“M”代表以1889年在烏克蘭降落的米格耶巖命名的亞群,“2”表示其成分因水和熱量發生的變化,從1到6分級,阿瓜斯·薩爾卡斯被歸類為被水適度改變但未被熱量改變的類別。碳質球粒隕石因富含碳、有機物和含水礦物,通常被稱為“泥球”,它們在太空中或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容易破裂,像薩特爾磨坊和弗倫斯堡等隕石,幾乎沒有可供科學家研究的可回收材料,因此一直被認為是脆弱的。
然而,阿瓜斯·薩爾卡斯卻打破了這一認知。盡管它最終在距離地球表面約25公里(15.5英里)的高空中分裂,但并未像其他同類隕石那樣破碎成無數碎片,而是留下了大塊完整的巖石。通過對宇宙射線暴露的分析,科學家們與加州大學的宇宙化學家基斯·韋爾滕一起確定,它很可能在太空中漂泊了超過200萬年,且沒有受到任何劃痕。這一時間線與我們之前對富含碳的隕石的了解大相徑庭,這些隕石通常在到達地球表面時會因碰撞裂縫而爆炸成碎片。
該團隊還測量了146克(5.15盎司)的阿瓜斯·薩爾卡斯隕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結果表明自隕石內層暴露于宇宙射線以來,已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基本上自200萬年前從小行星上分裂后便是如此。此外,他們確定這顆隕石在撞擊大氣層時直徑約為60厘米(23.6英寸),來自小行星帶較低位置的一顆更大的小行星,很可能是其外緣地區。
阿瓜斯·薩爾卡斯的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關于碳質球粒隕石的新見解,這些隕石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原始的材料之一?;蛟S,阿瓜斯·薩爾卡斯需要一個比“脆弱的‘泥球隕石’”更好的昵稱,以彰顯它獨特的太空之旅和科學價值。這項研究發表在《隕石學與行星科學》雜志上,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