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5日,在河北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留學的塔吉克學生(站立者右一),與其他同學一起向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中醫專家拜師。傅新春攝(人民視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在傳承、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尤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用現代語言加以詮釋,才能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才能被更多人群接受,從而在全球健康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讓中醫藥的價值被國際認可,如何講好“現代話”推動中醫藥守正傳承、融合創新、原創發展,成為擺在每一名中醫人面前的重大課題。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80后老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林明欣博士。
立足經典
以現代話語解析命門理論
記者:中醫藥的現代化,需要將傳統理論轉化為現代人易于理解的語言體系,該怎么做?
林明欣:自2010年攻讀博士以來,我就專注于命門學說研究。命門學說作為中醫原創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功能眾說紛紜,但對其作為“生命根本”的生理功能卻有著高度共識。
通過對《黃帝內經》《難經》等歷代文獻的梳理與分析,我提出,命門是人體“產生、傳遞、調節生命物質、能量、信息總樞紐”的核心觀點,并強調其作為“生命之門”的調控功能。這一界定不僅傳承了《難經》中“元精、元氣、元神”三寶統于命門的精華,還融入了現代系統論思想,將命門從傳統的臟腑定位升華為生命調控的核心系統。
從方法論角度看,我把命門火衰類比為“體內陽光不足”,將腫瘤比作“蘑菇”,其生長環境比作“陰寒潮濕土壤”,而“溫補命火”則如同“陽光普照”,就通俗易懂了。治療期間,大便溏稀和次數偏多,這是好的服藥反應。因為,中藥和艾灸就像“太陽”,體內“寒濕”或已結成“寒冰”,受到“陽光”照射,慢慢轉化為“廢水”,通過大便(排便時,可能有腹痛)、小便、汗、痰、膿等渠道排出來。排出的是邪氣,邪氣少一分,正氣就會多一分。
通過這些形象比喻,我們就可以將命門學說從抽象的中醫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身體變化,既保留了中醫的特色,又契合了現代科學的認知方式。這就是中醫藥的“現代話”詮釋。
溫補命火
以整體思維開辟抗癌路徑
記者: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中醫藥現代化一方面要讓人聽懂,一方面還得真能治好病,在臨床上該如何提升中醫藥的效用?
林明欣:在腫瘤治療中,我應用命門學說提出“命門火衰”導致陰寒環境助長癌細胞的假說,并提出了“扶陽、散寒、解郁、除凝”四法,強調通過溫補命門之火來改變腫瘤微環境。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積累了大量治療癌癥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一位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王風(化名),在拒絕手術和放化療后,經純中醫治療4年無復發。其核心治療方案包括中藥(以四逆湯為基礎方)、針刺(印堂、合谷穴)與艾灸(命門、神闕穴)等。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三多(便多、汗多、痰多)”現象,為“邪氣外排通道”,即通過調節命門系統,促使腫瘤代謝產物經腸道、皮膚、呼吸道等排出,從而實現“邪去正安”。自此可以總結出“命門火旺則陰邪自退”的規律,為中醫抗癌提供了新路徑,也為現代醫學補充了“環境干預”維度。
記者:經過多年針對腫瘤的治療,您有什么心得體會?
林明欣:我將“抗癌阻擊戰”得勝公式總結為:強大的內心(1/3)+和諧的環境(1/3)+合理的治療(1/3)=最終的勝利。例如,我在治療一位未分化肉瘤患者時,結合“圍針”技術與中藥外敷,通過調節整體環境而非單純殺滅癌細胞,實現了帶瘤生存(至今已有7年),為中醫抗癌提供了實證范例。
從這些范例可以看出,在臨床上,醫者所采取的各種治療手段,都是為了調動人體的自穩、自療、自愈系統,也就是開啟命門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這一觀點與西方心身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卻根植于中醫“形神一體”的理論基礎,彰顯了中醫整體觀的理論與臨床優勢。
數智賦能
以AI引擎驅動守正創新
記者:目前,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中醫藥現代化該如何搭上這趟快車?
林明欣:擁抱AI已成為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AI與中醫藥的契合點之一,就是在面對海量的古籍文獻與隱性的臨床經驗時,可以構建一個“命門知識圖譜”。換句話說,AI“模式識別”能力與中醫“取象比類”思維殊途同歸,可以助力命門理論加以系統化重構。
例如,通過構建歷代醫家命門論述的知識圖譜,AI能夠揭示命門與臟腑、氣血、經絡等的關聯網絡,進而提煉出普適性的診療規律。目前,我們團隊正在探索建立“命門系統公共知識庫”,旨在通過AI技術挖掘潛在的重要原創理論和診療經驗,努力打造“中醫為體、科技為用”的創新范式。
在臨床層面,AI可以輔助實現“智能組方”與“療效預測”。以肺癌為例,AI通過分析患者的舌象、脈象、癥狀等數據,結合命門學說,能夠動態優化溫補命火方劑的配伍比例,并預判“三多”排邪反應的出現時機,從而助力精準診療。
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檢測技術的發展,中醫診療數據的客觀量化成為可能。例如,借助紅外熱成像技術,我們可以對人體寒熱狀態進行可視化分析,從而實現對命門調控陽氣的量化探索。這種數據驅動研究方法可為命門理論與應用研究提供高質量證據。
此外,DeepSeek等AI大模型可通過理論數字化、診療智能化和傳播國際化,為中醫藥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并蓄積新勢能。
醫隨國運
文化自信引領中醫藥“出海”
記者:在推動中醫藥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林明欣:中醫藥的國際化需要突破文化壁壘,因此,中醫藥的現代詮釋應遵循“小切口、大縱深、高站位”原則。比如,我們選擇命門學說這一“小而精”的理論切口,通過跨學科研究實現縱深突破,并與國際語境對接。這方面的相關著作《命門學說理論研究與臨床發微》已經被世界排名前五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收藏,成為國際學術界理解中醫的重要文獻之一。
我深信,只有以開放姿態擁抱現代科學,進行跨文化對話,中華民族的國醫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的醫學。從命門學說的現代詮釋,到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從肺癌治療的范式突破到國際學術的不斷認可,必須始終踐行“深入一尺,旁開一寸,更上一層”的創新理念。同時要注意,中醫現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用現代語言講好中醫故事;國際化不是迎合,而是以科學共識架起文明橋梁。
醫隨國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逐漸昌盛的國運必將有效助力國醫的發展,中醫藥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本報記者 熊 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8日第09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