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服軟”,石墨稀土免稅背后的博弈
在2025年4月6日,白宮公布的最新免稅名單里,石墨和稀土赫然在列,這一消息猶如巨石投入輿論的深潭,激起千層浪。一直試圖在貿易上對各國“拿捏”的美國,此番舉動實在令人玩味,背后又有著怎樣的考量呢?
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美國從東大進口的石墨多達7.2噸,占其全年進口總量的四分之三;而稀土進口更是夸張,超過八成依賴東大供應。此前,美國政府一直喊著要降低對東大關鍵材料的依賴,試圖構建本土供應鏈,可現實卻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就拿稀土來說,這可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從電動汽車的電池到高精尖的戰斗機零件,哪一樣都離不開它。東大稍微收緊出口政策,美國軍工企業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去年,東大部分減少稀土出口量,美國市場缺口立馬顯現,東大供應商的價格話語權不降反升。美國妄圖通過加征關稅等手段,迫使東大放低姿態,可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再瞧瞧石墨,在全球新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鋰離子電池作為關鍵儲能設備,其負極材料主要就是石墨。東大遼寧、山東等石墨主產區的企業,訂單接到手軟,海外訂單都得按需求排期。美國雖說要搞本土供應鏈,可自家開采出來的石墨純度跟不上,加工成本還高得離譜,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最后還不是得乖乖進口。
從美國此次免稅決策能看出,他們終于務實了一回。東大在關鍵礦產領域,從礦山開采到精煉提純,有著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產業鏈,這可不是美國一朝一夕能復制的。日本當初搞稀土替代,折騰十幾年,現在還不是照樣從東大進口。美國產業空心化嚴重,想在這方面實現突破,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即便美國免稅,東大手里的主動權依舊牢牢攥著。東大有完善的稀土出口配額制度,真要到了關鍵時刻,完全斷供也不是沒可能。一旦如此,美國引以為傲的F - 35生產線都得被迫停擺,軍工產業、高科技產業將遭受重創。這種基于技術門檻和產業優勢帶來的戰略主動,可比打價格戰高明太多。
在這場貿易博弈中,美國的免稅只是一個小插曲,未來圍繞關鍵礦產的競爭與合作還會不斷上演。而東大憑借自身實力,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愈發穩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已然占據了有利地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