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劉易斯機槍,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就算看這篇文章的朋友一時想不起來劉易斯機槍長什么模樣,對“劉易斯機槍”這個名字也不會感到陌生,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距離現在太過遙遠了,,那場戰爭結束距今已經超過了100年。
不過,如果說大家首次看到劉易斯機槍,那可能就要追溯到1941年11月7日蘇聯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的那次閱兵,沒錯,上面照片里的那隊隊正在接受檢閱蘇軍士兵肩上扛的就是我我們今天要說的劉易斯機槍。
雖然很多關于劉易斯機槍的資料都把這種武器的發明權給了花旗國陸軍上校艾薩克·劉易斯(劉易斯機槍這個名字就來自于這名花旗國陸軍上校的姓氏)。
但實際上,劉易斯機槍的“始作俑者”并不是這位艾薩克·劉易斯,因為這種武器一開始是花旗國醫生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在20世紀初發明的,這種機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放棄了當時歷史普遍使用并且笨重的水冷方式而采用了較為輕便的空(氣)冷方式。
不過像很多非專業人士跨界發明的武器類似,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發明的機槍也稱不上完美,其突出的缺點就是這種武器采用的空(氣)冷方式效果很差,在進行幾次連發射擊之后,這種機槍很快就因為過熱導致射擊精度大幅度下降,更糟糕的是,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的日常維護一點也不簡便并且價格昂貴,由于上述原因,盡管當時的花旗國軍隊嚴重缺乏輕便機槍,但他們仍然絕了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進入他們行列。
由于在自己射設計的機槍身上盈利無望,所以到了1909年,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醫生把自己的機槍有償轉讓給了我在前邊提到的花旗國陸軍上校艾薩克·劉易斯(坦率的說1909年的時候艾薩克·劉易斯還是一個中校,他是1911年晉升的上校)。
雖然艾薩克劉易斯上校肯收購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醫生的機槍是因為他敏銳的認識到了這種武器潛在的巨大價值,但和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醫生類似,艾薩克·劉易斯上校一開始也不能為自己的機槍找到慷慨的客戶,沒辦法,屢次碰壁的艾薩克劉易斯上校只能調回頭來修改眼看砸在自己手中的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
相對于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醫生的原始設計,艾薩克劉易斯上校修改后的產品幾乎是重新設計了那個武器。
首先,針對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容易過熱的毛病,艾薩克劉易斯上校大幅度的修改了其冷卻系統,他在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外側安裝了一個鋁制的散熱桶(射擊的時候這個散熱桶吸收進周圍的冷空氣來為槍管降溫)以增強機槍的散熱效果。
可以說,在經過艾薩克·劉易斯的這番修改后,塞繆爾·尼爾·麥克萊恩機槍才有了后來被我們熟知的劉易斯機槍的模樣。
但是,雖然艾薩克·劉易斯完成他設計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已經迫在眉睫,但出人意料的是花旗國軍隊依然對艾薩克·劉易斯的產品缺乏興熱情,他們寧愿去嘗試一些的外國(比如高盧國)的同類型產品。
雖然花旗國軍隊對艾薩克·劉易斯的新產品不感興趣,但在海外,其他國家的軍隊卻有興趣嘗試這種武器,不過劉易斯機槍在海外那是另外一個故事,等有時間我再接著再講,所以今天我們的故事暫時先到這!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劉易斯機槍上方那個容量為47發的彈盤里面并沒有彈簧這種細小的零件,因為它是依靠重力供彈的。
雖然依靠重力供彈非常不利于歷機槍對空射擊,但問題是,在艾薩克·劉易斯在設計他那個機槍的那個年代,天空當中確實沒有什么可以射擊的目標,所以這個責任確實不應當由艾薩克·劉易斯上校來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