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清詩時代和現代貼近,所以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淘洗,自然給人感覺是比不上唐詩了。但其實,清詩也一樣有精華和經典。
01
《過蘇祿東王墓》
清 · 顧炎武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云鳥正凄迷。
觸景生情而引發追思乃人之常情。既有對過往的懷念,更有對未來的期許或者感慨。尤其是在拜謁或者瞻仰上墳的時候。
站在那片靜謐而莊嚴的墓地之中,四周是歲月雕琢的石碑與青苔覆蓋的小徑,每一步都踏出了沉重與思緒萬千。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斑駁地灑在這些沉默的守護者上,仿佛是大自然最溫柔的撫慰,給予逝者以寧靜,給予生者以慰藉。
墓碑上的文字,有的清晰可辨,記錄著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生命故事;有的則已被風雨侵蝕,字跡模糊,如同那些逐漸淡出記憶的臉龐,提醒著人們珍惜眼前人,因為時間從不為任何人停留。風,輕輕吹過,帶來了遠處花草的香氣,也似乎帶走了幾分哀愁,讓人心生一絲釋然。
在這樣的時刻,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心中涌動的不僅僅是對逝去親人的無盡思念,還有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每一次鞠躬,每一次靜默,都是對過往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對未來的一份堅定承諾——要活得更加精彩,不負韶華,不負那些在天之靈殷切的期望。
離開時,回望這片沉睡的土地,心中既有不舍,也有釋然。或許,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這不斷的告別與前行中逐漸顯現。
只有帶著對過去的懷念,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繼續踏上人生的旅途,用行動詮釋著愛與希望,讓每一個當下都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02
清朝詩人顧炎武在途經山東德州,拜謁蘇祿東王墓的時候,有感時局變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過蘇祿東王墓》,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悲嘆,還有對往昔輝煌歲月的追憶及對世事滄桑的感慨。
豐碑遙見炳奎題”,描繪了蘇祿東王墓前石碑巍峨,碑文熠熠生輝,仿佛仍在訴說著往昔的榮耀與尊貴。
尚憶先朝寵日殫”,則透露出對昔日朝廷厚待蘇祿東王的追憶,那段賓主盡歡的歷史,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尋覓。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描繪了墓前有人世代守護,清掃祭掃,文人墨客亦常來此憑吊,車輪馬蹄聲不絕于耳,體現了人們對這位異國君王的尊敬與懷念。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借自然景象寓言世事變遷,九河波濤洶涌,象征著歷史的洪流不可阻擋,而曾經的繁華城池如今已成廢墟,只有仙鶴在此棲息,一片荒涼。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云鳥正凄迷”,顧炎武以郯子求知的典故自喻,表達了自己在蘇祿東王墓前駐足沉思,對中原大地風云變幻、世事無常的深深憂慮與迷茫。
此句不僅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流露出對時局的憂慮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得整首詩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充滿了對現實的深刻關懷。
03
顧炎武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清學開山之祖。初名絳,清兵入關南下,為了表達對文天祥門生王炎午品格氣節的崇敬,更名為炎武。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南下席卷中原。
次年,滿清鐵騎越過長江,長驅直下,蹂躪江南,所到之處,遭到民眾奮力抵抗。
時代的劫難,使顧炎武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清的洪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這句話依舊在今天,成為了凝聚時代精神的最強音。
最后,包括其夫人和胞弟在內的昆山軍民,守城抗敵,以身許國。這些志士仁人,在刀光劍影之下,譜寫了一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氣歌。
同時也因為這樣,在抗清活動失敗后,顧炎武選擇了一條充滿坎坷的漫長曲折之路。他終身不仕清朝,在此后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他心藏家破國亡的沉痛,胸懷救國濟民的理想,北上遍游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
途中始終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考察各地歷史、地形、風土、人情。邊走邊讀,成了顧炎武游歷生涯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
必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臨水;必有濟世安民之識,而后可以考古論今。”顧炎武無愧此譽。
04
這首《過蘇祿東王墓》就是其游歷到山東德州時候所作。以蘇祿國東王訪問中國、明永樂帝為之營墳為背景寫下的,把對明朝與蘇祿國友誼的禮贊凝于筆端,聯系到當下,他對清朝強壓下這些明朝遺民們的前路深感迷茫。
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17年),蘇祿國三王曾率眷屬及侍從340人,遠渡重洋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
在回程途經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永樂皇帝派禮部郎中帶祭文趕赴德州,以藩王之禮安葬東王,還賜謚“恭定”,并親撰碑文(蘇祿國東王墓)。東王病逝后,其長子回國繼任王位,王妃和另兩個兒子就留在德州守墓并定居。
明成祖朱棣賜祭田238畝,并免除賦稅徭役,同時從歷城縣遷來夏、馬、陳三姓回族居民供其差役,后裔由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守陵村落——北營村。
05
顧炎武這首《過蘇祿東王墓》拜謁詩,道盡悲嘆,人生低谷迷茫該怎么走?
這首詩以歷史的滄桑映照出人生的無常,那深沉的悲嘆,仿佛穿越時空,觸動著每一個在人生低谷中徘徊者的心弦。詩中不僅有對過往輝煌的追憶,更有對世事無常的深刻感慨,引人深思,當人生步入低谷,前路茫茫,又該如何尋覓那一絲光亮?
或許,正如顧炎武在詩中隱含的堅韌與不屈,面對困境,首要的是保持內心的清醒與自省。在迷茫中不迷失,于低谷中不失志,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力量,那些曾經輝煌又歷經風雨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告訴人們,每一次跌倒都是重新站起的開始。
或者,不妨將這份迷茫視為生命給予的一次深刻體驗,一次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契機。在低谷中,有機會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審視自己的方向與追求。正如破曉前的黑暗最為深沉,而一旦曙光初現,便是新生的開始。
所以,當人生處于低谷,不妨以詩為鏡,以史為鑒,從中汲取勇氣與智慧,繼續前行。每一步堅實的腳印,都是通往更高處的階梯。
顧炎武的悲嘆,是對過往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激勵著每一個在困境中掙扎的靈魂,勇敢地走出陰霾,迎接屬于自己的光明。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