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曉明
“中國的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也為全球早期預警體系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科·巴雷特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積極與各方共享氣象領域技術和經驗,為全球氣象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巴雷特日前走訪上海、廣東、重慶、浙江等地,實地調研早期預警的有益實踐和經驗。在上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獲得的高質量氣象產品大幅提升預警能力;在廣東,預警一經發布就能同時觸發政府響應和公眾行動;在重慶,預警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提高信息準確性;在浙江,預警信息可以快速、有效地傳遞到居民手中,社區防災能力不斷提升……“中國基層社區注重建設早期預警體系,其核心優勢在于將預警系統直接嵌入社區治理和日常生活。”巴雷特表示,中國在氣象防災減災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技術、創新戰略以及堅定的韌性建設承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氣象學家不僅僅是天氣預報員——我們是每天24小時待命的一線響應者,就像醫生和護士一樣,致力于保障人們的安全;預警也不僅僅是發布信息,而是要讓人們理解情勢的緊迫性,并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巴雷特表示,氣象服務關乎千家萬戶,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過去幾十年,全球氣象預警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4年,共有108個國家報告已具備了一定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能力。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當前,全球范圍內仍有1/3的人口無法獲得有效的預警信息,特別是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各國需要創新技術、加強協作、加大投資,確保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最需要的人群,以實現到2027年全民享有早期預警的目標。同時,還要努力確保預警信息可以促使人們采取早期行動,這方面全球也需要攜手加快行動步伐。”巴雷特說。
“中國積極助力全球氣象服務能力提升。世界氣象組織高度贊賞中國在促進發展中國家氣象能力建設和加強南南合作方面的承諾。”巴雷特表示,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不僅提升國內預警能力,也向其他國家提供有力支持。中國的風云氣象衛星已向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中國提供的基于云計算的早期預警系統,幫助多國整合氣象、水文、環境和海洋數據;中國還長期致力于氣象人才培養和技術共享,為發展中國家氣象工作者提供專業培訓……“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相關國家的氣象預警能力,也增強了全球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巴雷特說。
“世界氣象組織期待與中國繼續深化合作,共同為全球氣象事業發展作出貢獻。”巴雷特表示,希望同中國氣象局等合作伙伴一道,繼續深化科技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在氣象預警中的應用;加強國際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建設氣象監測和預警體系;繼續推動落實全民早期預警倡議,助力全球實現防災減災目標。“期待中國繼續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攜手各方共同應對挑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1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