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你從哪一刻學會了祛魅”的話題火了。
下面的回答十分戳心:
受過埋頭蠻干的苦,才意識到盲目勤奮并非成功利器; 遭過強撐面子的罪,才得知浮華的虛榮不值一提; 吃過高估人情的虧,才知曉人際關系里殘酷的潛規則。
“祛魅”是哲學家韋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對某些事物褪去光環,發覺真相的過程。
曾經的我們對生活有濾鏡,對人性滿是期待,因而總在錯誤的方向努力,使自己頻頻碰壁。
直到經歷了命運顛簸,體會過人性的晦澀,才學會了“祛魅”,以更聰慧的姿態應對難題。
一個人難得的清醒,就是對這4件事祛魅。
臺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慶芬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年近四十的她,有一份輕松的工作,平靜的婚姻,生活本來自在安閑。
可偶然在社交賬號里,她看到過去的情敵,那個與自己同齡卻孑然一身的女人。
“自由職業”“單身貴族”“國外旅居”噱頭的加持下,她覺得對方生活充滿光環。
在她的遐想里,對方體面地做著喜歡的工作,沒有婚姻家庭的牽絆,活得瀟灑從容;
對方發的一句“每天都有驚喜”,也引得她艷羨不已。
在光環映照下,她覺得自己過得潦草平凡,焦慮得難以入眠。
直到親眼見到對方,她才發現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對方雖然自由職業,卻也頂著巨大壓力,生怕被人取代;
因為單身,還時常忍受別人異樣目光,被閑言碎語包圍;
所謂的“驚喜”也只是被房東趕走,深夜獨自搬家的感慨。
簡慶芬這才醒悟,其實大家都是塵世掙扎的普通人,只是自己盲目為別人鍍了一層光環。
莫言曾說:“我們都是遠視眼,活在對別人的仰視里。”
生活的真相,卻未必如我們所想。
你眼中畢業名校的幸運兒,可能也被求職難題纏得身心俱疲;
你以為風光無限的白領,其實也蝸居在格子間,沒日沒夜地打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內耗,就是因為習慣了用他人的高光對比自己的日常。
往后的日子里,請努力摘掉對他人的濾鏡。
不夸大別人得到的成果,也不小看自己擁有的生活。
當我們轉變了心態,那些焦慮與困擾自會散去,我們才能以更好的狀態經營好自己的小天地。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將計劃排得滿滿當當,卻為瑣事忙得焦頭爛額,效率也更低; 學技能時,抄錄厚厚的筆記卻疏于理解,能力始終沒有長進。
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假性勤奮”。
假性勤奮會給我們營造出一種充實的假象,卻會使思維產生惰性。
最終使我們耗費大量的時間,仍無法突破難關。
唯有對“勤奮”祛魅,不再忙于應對表面問題,人生才能開啟高效躍升模式。
作家周嶺剛開始寫作時,一心想快速成名。
他不放過任何熱點事件,每天寫上千字才停筆,一寫完就立刻投稿。
可投稿后,文章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編輯退回,反復修改。
兢兢業業寫作,成績卻如此慘淡,這使他十分郁悶。
一次他讀到李笑來作品,文中提到“價值交換才是硬道理”,這才點醒了他。
他對照自己以前投稿的文章,逐漸發現了端倪:
由于素材匱乏,他常用身邊人經歷來拼湊,作品感染力不足;
又缺乏對平臺了解,文章不符合要求,才會被退回修改。
此刻他才明白,盲目勤奮只害自己白費功夫。
于是周嶺決定放緩節奏,驅動自己深入思考:
為什么這個話題共鳴度高?素材要怎么過渡自然?
思考密度的增加使文章內核變得深邃。
盡管創作慢了下來,可他的作品常收到好評留言。
我們常說勤能補拙,可沒有認知增量的蠻干,反而是一種自我消耗。
行動前將目標細化,行事時才能游刃有余;
完成后復盤總結,弱點才能被發掘填補。
克制慣性勤奮,有選擇的努力,有聚焦的提升,我們才能不斷精進。
學誠法師曾說:“在很多情況下,面子是套在人身上最沉重的一副枷鎖。”
涉世未深時,我們格外在意自己的臉面,硬生生扛下難事,眼睜睜看機會溜走。
經歷多了才懂得,輕飄飄的面子撐不起沉重的生活,沉溺于表面的風光,只會透支自己。
正如小說《皮囊》中那被面子坑苦的一家人。
家里本就拮據,但要強的母親,生怕親友笑話他們,決定將僅剩的積蓄全部用來裝修老房子。
為了能把房子修氣派,母親沒日沒夜地做小工掙錢,還要照顧癱瘓的父親。
沒多久她積勞成疾,患上了急性盲腸炎。
盡管生活舉步維艱,母親仍不肯放下面子。
在房子裝修好后,她立即邀請親戚來做客,花一大筆錢彰顯闊氣。
然而表面風光背后,卻是殘破不堪的真相。
為了修筑房子,家里債臺高筑,父親病重,姐姐的學費沒有著落,全家人不得不為生計犯愁。
面對大家的不理解,母親仍強調著:“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
魯迅曾說:“面子就是面子,和尊嚴毫不相干,很多人把二者混為一談,其實是強撐面子。”
為了彰顯闊氣掏空錢包,為了表面風光夸大能力,或許會在短時間內給我們體面的勝利感。
可超過實力的吹噓最終會被打回原形,越過極限的虛榮也會反噬自己。
與其為此活得戰戰兢兢,不如早早打破對面子的濾鏡。
力有不逮的事便坦然放棄,左右為難的請求便大方拒絕。
這從不會使我們失去尊嚴,反而會讓我們活得從容體面。
電視劇《繁花》中說道:
“人人心里有桿秤,什么時候可以同富貴,什么時候可以共患難,心里多少都有數的。”
曾經的我們都以為真心會換來真情,給予的人情會得到回應。
然而隨著你我境遇的起伏,人情亦會反覆,太高估人情,往往使自己遍體鱗傷。
正如電影《兩只老虎》里李成功和范志剛,他們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友,更是一同入伍的戰友。
在部隊時,瘦弱的張成功總被別人欺負,每一次都是范志剛挺身而出,將好兄弟牢牢護在身后。
張成功曾拍著胸脯保證,自己退伍后,一定和范志剛合開一家面館賺錢。
幾年后的他經商有道,搖身一變成了大老板,而范志剛卻因舊傷復發,急需一筆錢來做手術。
得知朋友過得風生水起,范志剛信心滿滿地撥通電話,向好兄弟借五千元。
此刻的張成功早將昔日人情拋之腦后,他咂吧著嘴猶豫許久,還是拒絕道:“不行,我怕你還不起。”
兩人昔日的人情往來,就如一張殘破的白紙,被生活徹底撕裂揉碎。
成年人的世界里,熱絡的關系常敵不過利益傾覆,給予的真情常越不過地位懸殊。
往后的生活里,不妨試著對人情祛魅:
能靠自己撐過去的,不必動用關系,能靠金錢擺平的,不要透支人情。
這并非冷漠,而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教父》中的一句臺詞,被很多人銘記于心:
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為人處事里,或因慣性思考,或受情緒干擾,我們常忽視“冰山一角”下的真實面目,走入迷津陷阱。
祛魅就是幫我們揭開迷霧,洞悉本質最好的助推器。
當我們能跳出“魅”的挾制,將心思和精力用在對的地方,才能少走彎路,日拱一卒,把生活過得輕松恣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