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重磅發布一篇題為《獨家:這些大學被撤回的科學論文最多》的文章,這是Nature首次進行的分析揭示了哪些機構是撤稿熱點(Nature,2025)。
文章揭示,2014-2024年間,全球撤稿率最高的前10家機構中,中國醫院占據7席。其中,山東某三甲醫院以5%的撤稿率(即每20篇論文就有1篇被撤)高居榜首,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河北、河南兩家三甲醫院分別以3.5%的撤稿率緊隨其后。
圖源:Nature
這組數據源自Dimensions、Argos、Retraction Watch三大數據庫的交叉分析。統計顯示,撤稿屬于罕見事件。在過去十年發表的5000多萬篇文章中,僅有約4萬篇(不到0.1%)被撤稿。其中,中國醫療機構的撤稿率(0.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60%撤稿論文涉及中國學者。在撤稿率超1%的136家機構中,70%為中國醫院。
針對中國的撤稿機構,該研究按照醫院和大學分別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中國醫院的撤稿率高于大學的撤稿率。此外,對于大多數撤稿率較高的機構來說,撤稿涉及多位作者。
三甲醫院成造假重災區,101篇問題論文涉多科室
事實上,這場學術丑聞的端倪可追溯至五年前。
2020年,知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團隊通過圖像比對技術發現412篇論文存在條帶雷同、圖表模板化等特征,疑似產自同一家“論文工廠(The Tadpole Paper Mill)”,即那些批量按需生產科學論文,并將論文賣給那些有需求的科研人員的機構(科學網,2020)。
據Bik披露,這些問題論文(截至2020年2月統計)中,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爆發期集中在2018-2020年。涉事論文主要發表于六種期刊,包括已被剔除SCI的《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涉及Wiley、Elsevier等知名出版商,期刊影響因子多介于2-5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98%的論文作者來自中國醫療機構,其中三甲醫院占比顯著,山東地區尤為突出。
圖源:forbetterscience.com
具體而言,前文中位居Nature撤稿名單榜一的某地級三甲醫院,以101篇問題論文同樣居首,覆蓋兒科(15篇)、心臟病學(6篇)、內分泌學(6篇)等多個科室。
基于這一曝光,該院在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間連續發布10份通報,對107起學術不端事件的責任人作出通報批評、行政警告乃至免職等處理(山東某醫院,2021)。
圖源:上述三甲醫院官網
然而,此次曝光僅是冰山一角。Bik團隊推測同類工廠可能已產出上千篇造假論文,部分期刊甚至與工廠存在利益關聯。
SCI論文成職稱籌碼,中國醫生的韭菜太好割
其實,對于許多人來說,買賣論文已是公開的秘密。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論文代寫市場年產值早在2009年就已突破10億元大關(科技日報,2020)。
然而,頻繁曝出的學術造假案件,竟有大量論文來自中國的醫院,甚至是三甲醫院,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Nature文章分析原因稱,問題癥結在于部分醫院青年醫師通過論文工廠購買偽造稿件。就連Elisabeth Bik本人都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醫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獲得工作或晉升。
三甲醫院為何成為“重災區”?關鍵在于其“醫教研”三位一體的體系,學術論文已然成為醫生晉升的“敲門磚”。有的人憑借科研論文輕松躋身正高職稱,而有的人因發表難題久攻不破,最終困于大齡主治的困境。
當然,這種壓力并不只存在于三甲醫院。2021年,國家衛健委通報的404起學術不端事件中,地級市醫院占比超六成(CC情報局,2025)。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文天林主任觀察到,大量名校碩博畢業生進入二三線城市醫院后,迅速陷入“臨床與科研雙線作戰”的困境:醫院科研條件有限,實驗設備和科研團隊匱乏,但職稱評審標準卻向一線城市看齊。
因此,在晉升需求的驅動下,論文買賣成為“快通道”。對于不少醫生而言,發表論文不再是學術探索的過程,而是晉升所必須完成的“任務”,學術研究也由此淪為功利化操作——“做學問”變成了“搞學問”。
“論文工廠”正是依托這種需求,不斷滋生并壯大。那些急于求文的醫生,慢慢成為了學術造假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而論文工廠也逐漸演變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甚至成為行業內的“常規操作”。
撤稿潮倒逼改革,能否斬斷灰色產業鏈?
學術造假的“捷徑”背后,往往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曝光,造假者不僅名譽掃地,還可能面臨職業生涯的重創。
2023年底,教育部啟動“撤稿論文倒查三年”專項行動,要求對2021年1月1日以來本單位、本人署名的科技論文被撤稿情況進行全面梳理,核實撤稿原因和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澎湃新聞,2023)。此外,國家衛健委還同步建立了科研誠信檔案,將學術不端與醫師執業資格掛鉤。
同時,多所高校院系官網也陸續發布了關于“清查學術不端問題論文”的信息。例如,重慶醫科大學等提出檢索范圍包括中英文科技論文;溫州醫科大學重點清理科技類學術論文,社科類論文、學位論文和已完成查處的論文暫不納入。
此外,根據山東省還將自查清理的單位,延申至醫學類高校直屬附屬醫院。
事實上,類似的反學術不端行動并不新鮮。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賈鶴鵬指出,這類由官方主導的清查幾乎年年都有,甚至曾有41個部委聯合開展專項整治(知識分子,2023)。但頻繁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治理,似乎并未能徹底根除問題。
例如,去年2月,西安三位醫生利用AI生成論文插圖。文章刊發不到三天即被迅速撤稿(科學網,2024)。
圖源:科學網
(轉自:藥聞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