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磊
小知識
東晉書法史上,王獻之(344—386)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二者在書風演變中各有千秋。歷代書論對王獻之的評價存在顯著分歧:一派以梁武帝、唐太宗為代表,認為其成就未及羲之;另一派則以張懷瓘、米芾等為典型,推崇獻之的“逸氣過父”,尤其贊其草書“筆勢連綿,縱逸不羈”。
王獻之的書法創新體現在對“一筆書”的實踐上。相較于王羲之內斂含蓄的筆法,他更強調情感的直抒與行筆的連貫性,通過外拓用筆形成開闊疏朗的結體,賦予作品強烈的動態韻律。張懷瓘在《書斷》中稱其“宏逸遒健,卓然為一代之冠”,即指其書法突破了羲之的法度束縛,開創了更自由的表現形式。這種“逸氣”不僅源于技法革新,更與其性格中的灑脫不羈密切相關。
《阮新婦帖》是王獻之傳世尺牘中爭議較少的作品之一,現存多個版本,分藏于不同法帖中。《淳化閣帖》包括肅府本、關中本、懋勤殿本等,各版本因刻工差異導致筆意略有不同。肅府本線條厚重,保留較多晉人風骨;懋勤殿本則因清代翻刻而顯纖弱。《劉園集帖》本,又稱《又一帖》,字勢貫通,但“實連”較少,整體氣韻較為平和。《絳帖》本,字序顛倒,或為后世摹刻時誤排,但筆法仍可見獻之特征。
《阮新婦帖》常與《地黃湯帖》(又名《新婦地黃湯帖》)混淆。后者內容涉及藥方,書風更為縱逸,且傳為米芾臨本,而《阮新婦帖》則聚焦家族喜事,風格相對內斂。
帖文內容簡短,卻隱含重要社會信息。“阮新婦”可能指阮氏家族新婦生子,而“散騎”為官職名,或與收信人身份相關。東晉門閥制度下,世家聯姻常見于尺牘往來,此帖既為家族喜報,亦具社交禮儀功能。獻之以寥寥數語傳遞信息,反映出晉人尺牘“言約旨遠”的特點。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一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二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三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四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五
王獻之行草尺牘《阮新婦帖》版本六
【釋文】 阮新婦勉身,得雄,甚善。散騎殊常喜也。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