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場景中訓練機器人。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魏榕
游客在南寧舉行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現場跟機器人打招呼。 新華社發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我們看到過的會跳舞、會奔跑的機器人,人類主要是對其“小腦”進行開發訓練。而要想讓機器人走進家居生活,比如做家務、照護服務,還需要對它們的“大腦”強力賦能。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這一崗位就此應運而生。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用人工智能手段,訓練機器人的認知、理解能力,讓機器人更聰明,更“通人性”。
1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建虛擬學校
位于浙江杭州的群核科技,主要做三維虛擬場景。近幾年,他們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打造空間智能平臺。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團隊雖然去年11月才成立,但隨著訓練需求不斷擴展,短短幾個月時間,團隊已經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充到現在十幾人的規模,28歲的錢學成就是今年1月加入的。錢學成說:“我之前做的是機器人運動控制,讓機器人運用它的“小腦”,知道該怎么運動。現在工作內容是訓練機器人的“大腦”,讓它去理解這個世界。”
“如何抓取透明玻璃杯?”“用多大力氣可以打開冰箱門?”錢學成告訴記者,這些人類的操作,對機器人來說,卻是一件難事,這不僅要求機器人有靈活的肢體,還需要在物體識別、力度把控等認知層面反復訓練,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完成任務。而機器人大腦訓練師的工作就是負責打造各種訓練場景,錢學成把自己的工作比喻為給機器人建學校。
為什么要在虛擬場景中訓練機器人?成本和數據收集效率是主要因素。機器人訓練一百萬次,在實際環境要花上幾年時間,而在虛擬場景中,有了算法和AI助力,一天就能完成。同時,如果在現實中搭建不同場景,成本高、數量也有限,虛擬場景則可以基于數據無限演化。
然而幫機器人建學校,并不只是簡單地把二維圖片轉換成三維立體空間。要做到視覺、力學、空間距離多個要素仿真,才能讓機器人學習更準確、更智慧。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團隊成員的學科背景五花八門,有學編程的、學建筑學的,還有學生物醫學工程的。大家利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共同讓虛擬場景盡可能地接近現實世界。
博士后出站的魏榕上個月從北京來到杭州,她的加入,完善了虛擬場景在光線傳播上的真實感。魏榕說:“我當時做的課題是動態的漫反射全局光照明,用在機器人仿真上,可以讓機器人看到的世界更加貼合現實中的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機器人整個訓練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流程,所以需要各專業背景的同事一起協作。”目前,團隊開發出的虛擬訓練場景已應用于國內多家具身智能企業。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季,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今年收到的簡歷量,比去年增長了9倍,應聘者不乏來自國內外頂尖高校的空間智能、AI領域的學生。企業還面向在校生發布了全球人才招募計劃,開放30個崗位。
2
職業院校打造人才成長沃土
記者來到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中,一些學生正圍著兩臺四足機器人觀摩學習。帶隊老師介紹,他們正在進行社團實訓活動。該學院教師黃翀說:“我們要開發一款在校園巡邏的機器狗系統。機器狗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使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在處理這些復雜場景的時候,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是浙江省第一批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職院校,去年畢業的首批學生,85%已經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及電商服務三大領域就業,為企業輸送了一批數據采集、數據標注、AI模型訓練與測試、系統集成與運維等崗位的人才。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學校的課程設計理念,就是把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許多用于教學的設備和軟件,都是企業生產會實際用到的。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技術學院院長楊悅梅介紹:“我們跟企業共建了人工智能開發課程。在企業崗位脫產鍛煉過的老師,與企業導師共同進行課程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做企業的實際項目。”
一間教室里,同學們三五成組,正在為浙江省職業技能大賽做最后的準備。李明睿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大二學生,在校期間已參加了7次不同類型的技能大賽,獲得過全國二等獎。參賽學生中,不少還是大一新生。他們告訴記者,大一就能自主開發項目,得益于學校提供的產教融合、實訓創新平臺。學生們通過競賽或社團做成的項目,未來也會用在企業或校園中。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 除署名外圖據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