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這片動蕩不止的土地上,“繳械”這個詞,往往意味著失敗、妥協,甚至背叛。而當這個詞第一次從伊拉克什葉派武裝的嘴里說出,背后不是和平的希望,而是對一個名字的恐懼。
2025年4月7日,路透社披露,伊拉克境內多支與伊朗關系密切、以“反美反以”為信條的什葉派武裝組織,正低調而快速地進入“交槍談判期”。這些組織此前從未放棄武裝斗爭,從敘利亞到以色列,從駐伊美軍到約旦邊境的軍事基地,他們的導彈與無人機從不休息。
但現在,這些人突然愿意“放下武器”。
“美利堅之錘”:特朗普給了伊拉克武裝一次“預警式暴打”
不同于前幾屆美國政府的“嘴上強硬,行動溫柔”,特朗普上臺三個月以來,對中東的態度就兩個字:清算。
從2025年1月起,華盛頓多次通過外交渠道向伊拉克政府發出警告:你們要么主動解除境內什葉派武裝的戰斗力,要么我們替你們解除。并非外交辭令,而是真刀真槍。美方直言,若發現這些組織再攻擊美軍或以色列目標,將不再“克制”,而是以空襲和“外科手術式斬首”來清場。
這種赤裸裸的威脅,換作過去或許還會引來一句“神圣抵抗”,如今卻讓武裝頭目們集體噤聲。
他們不僅開始與伊拉克總理穆罕默德·希亞·蘇達尼進行會談,還在實際行動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順從”:有的解散總部,有的撤離大城市,有的頻繁換手機、車牌、住處,活得比躲債的政客還小心。
誰在“主動繳械”?伊朗的代理人開始割肉保身
2024年12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伊朗在中東地區沒有代理人。
這次卷入談判的不是小嘍啰,而是伊朗最核心的“地面代理軍”:真主旅(Kataib Hezbollah)、努賈巴(Nujabaa)、賽義德烈士旅(Kataib Sayyed al-Shuhada)以及奧菲亞安薩爾拉(Ansarullah al-Awfiyaa)。
這四家,是“伊拉克伊斯蘭抵抗力量”的臺柱子,手下總兵力約五萬人,裝備有遠程彈道導彈、反坦克導彈、防空系統。
過去十八個月,這些人發動了不下數十次襲擊。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他們火力全開,飛彈打向以色列、無人機投向美軍基地,就連去年還在約旦擊斃了三名美軍士兵,臉不紅心不跳。
但今天,他們開始學會低頭。
他們甚至自己承認:“特朗普是個不講規則的人,他會把戰火推向我們最不愿面對的程度?!薄晃徽嬷髀弥笓]官這樣說時,戴著黑色口罩和墨鏡,聲音發抖。一個曾放話要“解放耶路撒冷”的人,如今不敢露真面目,說到底,是被嚇破了膽。
伊朗的默許:革命衛隊也撐不下去了?
最讓人側目的,是伊朗這一次居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放手了自己的親密代理人。
據多位什葉派武裝指揮官私下透露,伊朗革命衛隊——這個曾在中東橫行多年的鐵腕機構——如今不再堅持一條道走到黑。德黑蘭傳遞出的信息頗具現實主義色彩:當前形勢危急,各個民兵組織可以自行判斷是否要繳械,畢竟保命才是硬道理,別把自己活活送上火線。
聽起來這是“體恤前線同志”的靈活安排,實則是伊朗戰略疲態的真實暴露。話里話外的潛臺詞幾乎赤裸裸地寫在臉上:現在不是拼命的時候,我們自身都難保,你們這些“孩子”就別再拖后腿了。曾幾何時,伊朗高舉“抵抗軸心”的大旗,以哈馬斯為先鋒,黎巴嫩真主黨為長槍,胡塞武裝在也門進行遠程騷擾,而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則是用來撕咬美軍與以色列的地面利刃。整個布局是一張耗費數十年苦心經營的區域包圍網。
然而,就在短短十八個月內,這張網一個接一個地被撕碎。2023年10月,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引爆新一輪加沙戰爭,本想借此打亂美以同盟節奏,卻不料引來以色列報復性轟炸,哈馬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黎巴嫩真主黨試圖從北線牽制以軍,但遭遇強硬反擊,被迫龜縮回邊境線附近,火力明顯減弱;胡塞武裝則在紅海挑釁國際航運,結果遭到美軍與其盟友的密集空襲,短短數周內多次基地被摧毀,原本囂張氣焰迅速啞火。
更諷刺的是,連敘利亞這個“最鐵的盟友”都開始有些站不穩腳跟,巴沙爾政權內憂外患,伊朗的地緣支點不再牢固。整個“抵抗軸心”如今正瀕臨崩解,昔日喊得震天響的“反美反以統一戰線”,在現實面前紛紛破產。
面對這一系列潰敗,伊朗革命衛隊不得不調整姿態。不再硬撐,不再死咬,而是開始默許這些外圍代理人在關鍵時刻“各自為戰”,甚至“暫避鋒芒”。曾經誓言“抵抗到底”的鐵血口號,此刻化為一句哀兵低語:“想活下去,就先把槍收起來?!?/p>
這不僅僅是一種妥協,更是一種戰略性的自我切割。當大棋局已無法收拾,德黑蘭選擇先穩住自己,不惜割舍曾為其沖鋒陷陣的外圍武裝。這不是戰略高明,而是形勢所逼——“抵抗軸心”不再是進攻的利刃,而成了拖累國家安全的包袱。蘇達尼政府如今的處境,用“火中取栗”來形容并不過分。他既要維系與華盛頓的關系,防止伊拉克再次淪為“全球反恐戰場”的焦點;又不敢在伊朗問題上斷然切割,否則將立即引爆什葉派內部的政治地雷。伊拉克政壇本就盤根錯節,那些武裝組織背后站著的,可不只是幾名戴頭巾的指揮官,而是一整套深植于議會、軍隊、部落體系的既得利益網絡。一旦碰痛了這張錯綜復雜的神經網,蘇達尼政府恐怕連夜就得打包跑路。
為了不激怒任何一方,巴格達開始精心策劃一場“和平轉型大戲”——他們試圖讓這些什葉派民兵組織從地下武裝,搖身一變,成為地上合法力量。一邊與這些武裝組織談判,要么讓他們組建政黨、參與選舉;要么將其戰斗人員整編入國家軍隊,冠上“正規軍”頭銜;再不濟,也試圖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解除他們手中的武器。
聽起來很體面,是政治融合與國家統一的美好藍圖,實際上卻不過是一套三流的拖延戰術,既給民兵留面子,又向美方交差——你看,我們“正在努力”,請稍安勿躁。
但華盛頓的耐心顯然已被特朗普政府的戰斧式風格一劈兩半。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近日親自致電蘇達尼,措辭冷峻而直白:這些武裝組織必須立即收斂,不準再對美國或以色列目標發起任何攻擊,否則,美國不會再手軟。
這番話不是說給新聞發布會聽的,而是提前宣判的“軍事動手令”。要知道,美軍從不以“勸導”為主業,而是靠“清場”立威。就在幾周前,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剛剛遭到美軍精確打擊,多個彈藥庫與指揮點被連根拔起。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據點,也在短短數日內被無人機連環清掃,至今不敢高調回應。
這一次,美軍的“重點關注對象”正在向伊拉克靠攏。對蘇達尼來說,華盛頓的耐心正在迅速歸零,而德黑蘭的承諾卻開始含糊不清,他正站在一條極其危險的鋼絲上,兩邊都是深淵,沒有人會來接他。
巴格達的走鋼絲:兩頭討好,遲早翻車
2024年9月,伊拉克巴格達,一輛靈車緩緩駛過,車上安放的是伊拉克真主黨武裝指揮官的棺木。他在幾天前死于一場被稱為“猶太復國主義襲擊”的空襲。
另一方, 伊拉克蘇達尼政府如今的處境,用“火中取栗”來形容并不過分:他既要維系與華盛頓的關系,防止伊拉克再次淪為“全球反恐戰場”的焦點;又不敢在伊朗問題上斷然切割,否則將立即引爆什葉派內部的政治地雷。
伊拉克政壇本就盤根錯節,那些武裝組織背后站著的,可不只是幾名戴頭巾的指揮官,而是一整套深植于議會、軍隊、部落體系的既得利益網絡。一旦碰痛了這張錯綜復雜的神經網,蘇達尼政府恐怕連夜就得打包跑路。
為了不激怒任何一方,巴格達開始精心策劃一場“和平轉型大戲”——他們試圖讓這些什葉派民兵組織從地下武裝,搖身一變,成為地上合法力量。一邊與這些武裝組織談判,要么讓他們組建政黨、參與選舉;要么將其戰斗人員整編入國家軍隊,冠上“正規軍”頭銜;再不濟,也試圖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解除他們手中的武器。
聽起來很體面,是政治融合與國家統一的美好藍圖,實際上卻不過是一套三流的拖延戰術,既給民兵留面子,又向美方交差——你看,我們“正在努力”,請稍安勿躁。
但華盛頓的耐心顯然已被特朗普政府的戰斧式風格一劈兩半。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近日親自致電蘇達尼,措辭冷峻而直白:這些武裝組織必須立即收斂,不準再對美國或以色列目標發起任何攻擊,否則,美國不會再手軟。
這番話不是說給新聞發布會聽的,而是提前宣判的“軍事動手令”。要知道,美軍從不以“勸導”為主業,而是靠“清場”立威。就在幾周前,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剛剛遭到美軍精確打擊,多個彈藥庫與指揮點被連根拔起。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據點,也在短短數日內被無人機連環清掃,至今不敢高調回應。
這一次,美軍的“重點關注對象”正在向伊拉克靠攏。對蘇達尼來說,華盛頓的耐心正在迅速歸零,而德黑蘭的承諾卻開始含糊不清,他正站在一條極其危險的鋼絲上,兩邊都是深淵,沒有人會來接他。
真相殘酷:所謂的“抵抗”,只是被利用的借口
很多伊拉克人心知肚明,這些什葉派民兵早已變質。
當年他們在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后崛起,以“保衛國家”之名在真空地帶強勢擴張,如今卻成了伊朗的代理人,不聽巴格達的命令,只聽德黑蘭的指令。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伊拉克主權的羞辱。
甚至有伊拉克前總理顧問在電視上直言:“這不是我們在選擇命運,而是命運在逼我們選擇。如果我們不自己動手解除這些組織的武裝,美國會幫我們動手,代價就是鮮血?!?/p>
的確,那些民兵自己也知道,如今的他們,不是“打贏”的問題,而是“保命”的問題。
他們不斷更換手機、住址、車牌,躲避追蹤,活得像地下組織。所謂的“光榮抵抗”,早已變成“茍且偷生”。
在風中獵獵作響的"抵抗之弧"
伊朗耗費二十余年精心布下的“抵抗軸心”,如今正像風雨中傾斜的棋盤,棋子還在上面,卻早已不知該往哪里走。哈馬斯被圍困于廢墟之中,真主黨龜縮于山嶺之間,胡塞武裝晝伏夜出,連曾視德黑蘭為“神權中心”的伊拉克什葉派組織都開始學會向美方“示弱求生”。
但若將這一切僅僅歸因于“特朗普的強硬”,恐怕還低估了這場變局背后的深層邏輯。真正的問題在于:美國不是在重建秩序,而是在摧毀舊的、又拒絕建立新的;不是在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在制造新的矛盾與恐懼。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從未打算理清誰是敵人,誰是盟友。他的邏輯簡單粗暴——只要你有可能威脅到以色列,哪怕還沒有動手,他也要提前“定點清除”;哪怕你只是一個小型準軍事組織,也要用戰略轟炸的尺度去對待。而一旦你手里沒有武器,那恭喜你,可以成為“可對話的政治力量”,甚至還可以被收編進他眼中的“新伊拉克”。
在這樣的游戲規則下,所謂的“國家主權”、“民眾意志”、“地區自主”全都淪為笑談。
這其實才是當下中東的最大悲哀——不在于戰爭的槍聲是否響起,而在于整個地區正在被迫接受一種由外部強權設計的“和平劇本”:你不準武裝,不準抵抗,不準有獨立的地緣意志;你只被允許成為一個安靜的、可管理的、安全緩沖區。
這也解釋了為何伊拉克的這些武裝突然“覺悟”得如此迅速——不是他們開竅了,而是他們看懂了:在美國的霸權下,沒有“灰色地帶”,只有服從與毀滅。
而對于整個中東而言,這場由美國主導的“重塑”真正留下的是什么?不是穩定,不是和平,更不是共贏,而是一個被炸碎又被捏合的碎片拼圖。拼圖中有失去主權的伊拉克,有深陷廢墟的加沙,有被雷達鎖定的胡塞武裝,還有每一個看著天空中無人機呼嘯而過,卻無力反抗的普通人。
在這種秩序里,和平不是談出來的,而是被迫接受的;未來不是決定出來的,而是被空襲定下的。美國沒有帶來什么“新中東”,它只是換了一種更暴力的方式,把舊中東砸得更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