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節后第一個小長假,清明假期在春日中迎來了一波旅游熱潮。4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數據顯示,清明節假期三天(4月4日至6日),全國國內出游1.26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出游總花費575.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
“兩項核心數據增速均超2019年水平,表明旅游市場已進入常態化增長通道。”聯合國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剖析道,從消費結構看,清明假期人均旅游消費約456元,反映出游客在“性價比”與“體驗感”需求間更趨理性,消費升級與普惠性供給并存。
今年清明假期,全國文旅市場延續強勁復蘇態勢,各省消費數據全面飄紅。山東重點監測景區接待游客247.3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2%;北京旅游總花費達115億元,增幅9.5%;上海全要素旅游消費突破117億元,同比提升6.4%。廣東、浙江以超2100萬人次的接待量領跑全國,湖南、福建消費增速更是分別高達58.86%和27.1%,彰顯文旅市場蓬勃活力。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假期文旅消費的強勁增長,得益于短途自駕、春日主題與創新業態的協同發力。這種多維的市場繁榮,既展現了傳統節日與現代消費的深度融合,更印證了文旅產業在促進經濟中的支點作用。隨著消費信心持續回升,文旅消費正向高質量轉型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省際雙向流動活躍
假期第一天,全國鐵路就發送旅客達2009.3萬人次,創今年以來單日旅客發送量新高。民航也有所增長,假期三天國內航線實際執行客運航班量3.6萬班次,同比增長4%;國際及地區航線實際執行客運航班量6675班次,同比增長22%。
在三天的小長假里,短程自駕游是更多人的首選,省際的雙向流動展現出較大活力。飛豬發布的《2025清明假期出游快報》顯示,2024年清明假期國內游人均支付金額同比增加約5%,省內跨市、鄰省跨市的500公里中短程自駕游是主流。
京津冀地區依舊延續高頻互動。北京作為核心樞紐,不僅是河北、天津等周邊省份的主要客源輸出地,更憑借豐富的文旅資源吸引大量游客,成為熱門城市之一。數據顯示,北京旅游預訂單量環比增長33%,機票訂單量同比增長18%,天津、石家莊、廊坊、保定等環京城市位列前五客源地,其中河北游客占比最高。
在區域市場的帶動下,清明假期期間,北京接待旅客量達959.3萬人次,同比增長6.2%;實現旅游總花費115億元,同比增長9.5%。
長三角地區則出現“多核共振”的情況。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城市互為客源地與目的地。江蘇居民熱門出行地為上海、杭州,浙江居民則偏好上海、蘇州。攜程數據顯示,蘇州旅游預訂單量比假期前一周增長77%,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杭州靈隱寺、蘇州拙政園等景點成為跨省打卡熱門目的地。區域內的文旅消費熱度比全國均數高幾倍,其中,江蘇全省銀聯渠道異地文旅消費48.83億元,占全國11%,持續領跑全國;浙江人均消費達1349.1元,上海人均消費也有1198.8元。
不僅大城市表現好,長三角地區的小城文旅消費表現也相當不錯。“假期前兩日,東海半邊山度假區累計接待游客約2.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00%;度假區營收同比增幅達900%,創下開年以來單日客流與營收雙項新高。”浙江象山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盧璐介紹道。
粵港澳大灣區則上演“清明雙向奔赴”,香港居民赴深圳、東莞等內地僑鄉尋根問祖。攜程數據顯示,清明假期期間,香港居民入境內地訂單量同比攀升35%;而內地游客赴香港打卡M+博物館、山頂纜車等景點的訂單量同比激增超100%,期間廣東接待游客2110.5萬人次,旅游收入10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8.7%,兩地文旅消費形成良性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4月5日,擁有3700多萬粉絲的美國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在深圳開啟旅游直播,近6小時的直播中,他體驗了比亞迪“水上漂”、華為三折疊屏手機拍照、和機器人共舞、eVTOL飛行等“黑科技”,直呼深圳是個科技城市,其所到之處圍觀群眾擠得“水泄不通”,并吸引了近700萬人次在線觀看。
春日新玩法成消費增量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正從流量驅動轉向質量驅動。”賈云峰向記者指出,由于游客對精神文化、深度體驗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紅色旅游的教育轉化率、鄉村游的經濟帶動效應、文博資源的創意開發能力等成為了衡量目的地競爭力的新指標。
今年清明假期,游客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旅游觀光,而是追求更具沉浸感、文化性與創新性的體驗,因此各地文旅部門紛紛推出多種多樣的“文旅+”模式。
比如,“非遺+研學”成年輕人新寵。如今,年輕人熱衷穿著漢服打卡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一眾“頂流”場館門票早在假期一周之前就提前售罄。飛豬平臺數據顯示,包含非遺景點和非遺體驗的“非遺研學游”熱度同比大增68%,此類游客可在景德鎮參與陶瓷拉坯、彩繪等手作體驗,在蘇州學習緙絲技藝、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
更值得關注的是,“賽會+文旅”正激發城市活力。記者注意到,今年清明假期包括北京、上海、三亞等多地舉辦各種演唱會,比如北京150個演出場所舉辦線下營業性演出225臺877場,預計觀眾約24.9萬人次,預計票房約1.02億元,與2024年同期相比,演出場次、觀眾人數、票房收入預計分別增長約50%、55%、46%。
而清明假期的好天氣也讓更多居民走出家門踏春賞花。相較往年,今年賞花旅游全面爆發。洛陽牡丹文化節、林芝桃花節、天津海棠花節等節慶吸引大量游客,這些活動直接拉動當地搜索熱度環比增長雙位數。此外,全國各地的千年古剎也被游客劃入到賞花目的地之中,成為游客賞花的“頂配選擇”,同程旅行平臺數據顯示,清明假期期間全國各地知名寺廟類景區人氣較日常均值上升超200%。
此外,而隨著“輕戶外”風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短途徒步、親子登山這類低門檻活動,導致清明期間,從高速“堵車”演變成山岳類景區“堵山”成現象級話題。攜程數據顯示,近一周,深圳梧桐山、安徽天柱山、四川青城山、福建武夷山天游峰等景區累計搜索量環比漲幅超過80%。部分景區更是發布限流提示。而“堵山”直接帶動周邊酒店價格上漲,天柱山景區周邊酒店均價環比前一周上漲28%,景區所在的潛山市酒店均價環比上漲近四成。
賈云峰指出,文旅消費的“去中心化”趨勢顯著,伊犁、林芝等非傳統熱點地區因特色活動躋身熱門榜單,反映出市場對差異化體驗的強烈需求。“未來,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消費動能,是各地需要重點發力的方向。”賈云峰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