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是三國時期的割據政權之一,也是漢室宗親劉備力圖延續漢祚的一次努力,也稱“季漢”,由漢昭烈帝劉備于公元221年建立,公元263年劉禪向魏軍投降后滅亡,共享國43年,那么這43年中究竟發生了哪些大事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221年 劉備稱帝
時間:公元221年四月
對象:劉備
事件:劉備在曹丕篡漢的次年,于成都武擔之南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年號“章武”,并設立百官,以諸葛亮為丞相,總理朝政。
影響:明確樹立起延續漢室的旗幟,極大地振奮了長期追隨劉備的勢力,增強了蜀地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構建起與曹魏公然對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三國鼎立中蜀漢一方的政權架構。
221年 劉備伐吳
時間:公元221年七月
對象:劉備
事件:劉備御駕親征,以替關羽報仇為旗號,揮師東進討伐東吳。出征前夕,張飛在閬中籌備會師時,被麾下將領張達、范強刺殺,其首級被獻予東吳,加深了蜀漢集團對東吳的仇恨。
影響: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雙方兵戎相見。蜀漢傾舉國之力投入戰爭,大部分人力、物力、財力都為軍事服務,國內局勢因戰爭動員變得緊張。
222年 夷陵駐軍
時間:公元222年正月
對象:蜀軍
事件:蜀漢先頭部隊吳班、陳式率領水軍屯駐夷陵,成功占領長江兩岸區域。劉備則親率主力從秭歸出發,向夷陵進軍,沿途扎營,連營綿延數百里。
影響:蜀漢軍隊初期進軍順利,占據戰略要地,士氣高昂,對東吳形成強大壓迫之勢。但戰線過度拉長,兵力分散,為之后的軍事失利埋下隱患。
222年 夷陵之敗
時間:公元222年六月
對象:蜀軍
事件:東吳大將陸遜采用火攻奇策,在夷陵一帶火燒蜀軍連營。蜀軍瞬間大亂,很快潰敗,眾多將領如馮習、張南等戰死沙場,劉備僅率殘部狼狽退至永安。
影響:蜀漢遭受毀滅性打擊,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多年積攢的軍事力量嚴重受損,國家元氣大傷,短期內難以恢復,對東吳的戰略態勢從主動進攻急劇轉為被動防守。
223年 白帝城托孤
時間:公元223年三月
對象:劉備
事件: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緊急召見諸葛亮。諸葛亮攜太子劉禪日夜兼程,趕到白帝城。劉備躺在病榻上,對諸葛亮說下了臨終遺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隨后劉備下詔敕令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并任命尚書令李嚴為副手輔助朝政。
影響:蜀漢政權實現權力交接。諸葛亮掌控軍政大權,開始以其為主導的輔政時期,著手恢復蜀漢國力、穩定內外局勢,延續漢祚。
223年 劉禪繼位
時間:公元223年五月
對象:劉禪
事件:公元223年四月蜀漢昭烈帝劉備駕崩,次月太子劉禪于成都正式登基稱帝,尊奉吳皇后為皇太后,隨即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為“建興”。
影響:蜀漢政權完成平穩過渡,但劉禪初登皇位,缺乏治國能力,由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設立丞相府,下設長史、司馬、參軍等官職,形成高效行政機構,并建立獨立軍事指揮系統和財政管理體系,確保國家政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
225年 諸葛亮南征
時間:公元225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經過兩年休養生息,蜀漢國力有所恢復。在此背景下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矛頭直指雍闿、孟獲等發起叛亂的南方勢力。在作戰過程中,諸葛亮秉持“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成功平定南中四郡。
影響:徹底穩固蜀漢后方,消除了南方的不穩定因素。同時獲取了南中地區豐富的物資、兵源,強化了蜀漢對南方的管控力度,為后續北伐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227年 諸葛亮進駐漢中
時間:公元227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向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北伐決心。隨后率領大軍進駐漢中,屯兵于沔陽,積極籌備北伐事宜。
影響:蜀漢將國家戰略重心全面轉向對曹魏的進攻,調動大量軍事力量,全國進入戰時狀態,此舉彰顯了諸葛亮恢復漢室的堅定信念。
228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時間:公元228年春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蜀軍從祁山出發,進犯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響應,歸附蜀漢,一時間關中地區震動。可惜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痛失街亭要地,諸葛亮只得揮淚斬馬謖,率軍退回漢中。
影響:北伐初期的勝利極大振奮了蜀漢士氣,但街亭之失致使大好局面功虧一簣。此次失敗雖打擊了蜀漢士氣,卻也讓曹魏重新審視蜀漢北伐的威脅。
228年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時間:公元228年冬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率軍出散關,包圍陳倉城。然而由于糧草供應難以為繼,在圍城二十余日后不得不退還漢中。
影響:盡管未能達成預期戰略目標,但此次北伐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曹魏西部的軍事力量,干擾了曹魏的軍事部署。
229年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時間:公元229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發動第三次北伐,派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曹魏將領郭淮率兵來援,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畏懼諸葛亮,隨即退兵,蜀漢成功占領武都、陰平二郡。
影響:蜀漢領土得以擴張,在西北方向的戰略縱深得到有效增強,同時也極大提升了蜀漢軍隊的士氣。
230年 蜀漢抵御曹魏進攻
時間:公元230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曹魏不堪蜀漢屢次進犯,主動派遣曹真、司馬懿等多路大軍進攻漢中。但因天降大雨,道路被沖毀斷絕,曹軍無奈撤退。諸葛亮趁機派魏延、吳懿西進羌中地區,在陽溪一帶大破曹魏。
影響:成功抵御了曹魏大規模進攻,并借助魏延等人的勝利極大提升了蜀漢軍威,進一步鞏固了蜀漢在漢中地區的防御體系。
231年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時間:公元231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再次兵出祁山,采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對峙,司馬懿采取龜縮戰略,堅守不出。最后蜀軍因糧草耗盡而被迫撤退,諸葛亮退兵途中在木門道設下伏兵,成功射殺曹魏名將張郃。
影響:對曹魏西線軍事力量造成沉重打擊。
234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時間:公元234年
對象:諸葛亮
事件: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道,在渭濱地區屯田,與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姜維等人秘不發喪,率軍緩緩退回漢中。
影響:蜀漢北伐事業遭受重創,失去核心領導者。此后蜀漢戰略上由攻轉守,內部面臨權力結構調整等一系列復雜問題。
234年 蔣琬主政
時間:公元234年-公元244年
對象:蔣琬
事件:諸葛亮病逝后蔣琬接替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公元238年劉禪命蔣琬開府,蔣琬設立大將軍府,總攬蜀漢軍政,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采納。公元244年蔣琬因病辭政事,退出了蜀漢政治核心舞臺。
影響:使蜀漢在歷經多次北伐消耗后,贏得寶貴時間恢復國力,穩定了內部局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漢對曹魏的軍事威懾力。
238年 姜維第一次北伐
時間:公元238年
對象:姜維
事件: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以漢中為大本營,率偏師出隴右,與魏軍在南安陷入相持。
影響:雖未打破僵局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延續了蜀漢北伐曹魏的戰略,為后續北伐行動積累了實戰經驗。
240年 姜維第二次北伐
時間:公元240年
對象:姜維
事件:姜維獨自率軍攻打隴西,意圖在曹魏西部防線打開缺口。然而魏將郭淮迅速進軍強中,對姜維軍隊形成壓迫之勢。姜維權衡局勢后選擇退軍。
影響:此次失利使蜀漢在隴西方向的擴張計劃受阻,未能實現預期戰略目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蜀漢軍隊的士氣,也讓曹魏更加重視對隴西地區的防御。
244年 費祎主政
時間:公元244年-公元253年
對象:費祎
事件:蔣琬因病辭任后,費祎接替其成為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全面主持蜀漢軍政事務。費祎深刻認識到蜀漢經諸葛亮多次北伐及蔣琬前期籌備軍事行動,國力損耗嚴重。于是削減軍事行動,著力恢復經濟,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百姓負擔。同時維系與東吳聯盟,穩定外部局勢,調和朝堂關系。
影響:蜀漢經濟逐步復蘇,百姓生活安定,外部聯盟穩固,朝堂平穩。但此舉限制了姜維等主戰派的軍事行動,使蜀漢對曹魏長期處于守勢,可能錯失了部分戰機。
247年 姜維第三次北伐
時間:公元247年
對象:姜維
事件:雍州、涼州等地的羌胡族人不滿曹魏統治,紛紛背魏降蜀。姜維敏銳捕捉到戰機,率兵出隴右接應。在洮西與魏軍展開大戰,期間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歸降姜維,姜維將他們順利遷至蜀境。
影響:成功收納部分羌胡部落,擴充了蜀漢的人口基數,增強了國力,加強了蜀漢與羌胡的聯系。
249年 姜維第四次北伐
時間:公元249年
對象:姜維
事件:曹魏發生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曹爽,曹魏內部權力斗爭激烈。姜維認為有機可乘,便率軍出祁山,圍攻南安。但曹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救援,成功解南安之圍,姜維無奈退兵。
影響:對曹魏邊境造成軍事壓力,讓曹魏意識到蜀漢北伐威脅始終存在。
250年 姜維第五次北伐
時間:公元250年
對象:姜維
事件:姜維以羌胡為輔助力量,再次出兵隴右,與郭淮戰于洮西。雙方軍隊在洮西地區展開激烈交鋒,最終戰成平手。姜維隨后攻打曹魏西平,然而未能攻克,但俘獲了曹魏中郎將郭修,隨后便率軍還朝。
影響:消耗了雙方大量兵力與物資,雖未能打破僵持局面,但俘獲郭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蜀漢士氣。
253年 費祎遇刺
時間:公元253年正月初一
對象:費祎
事件:費祎在漢壽舉辦歲首大會,在宴會中歡飲沉醉,放下了防備,不幸被曹魏降將郭修刺殺身亡。
影響:蜀漢政治格局受到強烈沖擊,姜維開始掌握更大的軍事權力,蜀漢軍事政策也逐漸發生轉變。
253年 姜維第六次北伐
時間:公元253年
對象:姜維
事件:費祎遇刺被害后,姜維得以掌握更多軍政權力,開始主導北伐行動。同年吳太傅諸葛恪興師攻魏,發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抓住戰機,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包圍南安,但久攻不克,及至軍糧耗盡,無奈撤圍退走。
影響:這是姜維首次大規模獨立指揮北伐,雖未成功,但展現出其積極進取的決心,也引發蜀漢內部對北伐戰略的進一步探討。
254年 姜維第七次北伐
時間:公元254年
對象:姜維
事件:曹魏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局勢混亂。姜維趁機進軍隴西,狄道縣守將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姜維順利占據狄道。之后姜維率軍進圍襄武,魏將徐質反擊,蜀前軍蕩寇將軍張嶷戰死。姜維率軍趕到后憑借出色的指揮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后,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臨洮等縣,并將河關、臨洮、狄道三縣百姓遷回蜀地,之后率軍撤回。
影響:增強了蜀漢在隴西的軍事力量,打擊了曹魏士氣,提升了姜維在蜀漢軍中威望。
255年 姜維第八次北伐
時間:公元255年
對象:姜維
事件:曹魏權臣司馬師病逝,司馬昭初掌大權,局勢動蕩。姜維趁機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率數萬人出兵狄道。曹魏雍州刺史王經輕視姜維,倉促應戰。姜維指揮蜀軍大破王經,王經僅率萬余人逃入狄道城,蜀軍乘勝包圍狄道。但因曹魏援軍趕到,最終未能攻克狄道
影響:給予曹魏雍州軍事力量沉重打擊,極大提升了蜀漢軍隊的士氣與威望,令曹魏震動。但因曹魏后續援軍趕到,姜維未能徹底占領狄道,錯失擴大戰果的絕佳機會。
256年 姜維第九次北伐
時間:公元256年
對象:姜維
事件:公元256年正月,姜維被劉禪任命為大將軍,掌握更大軍事權力。同年六月,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合,共同伐魏。但胡濟失期未至,導致姜維在段谷被曹魏鄧艾擊敗,蜀軍死傷眾多,遭受重創。
影響:蜀漢軍事力量遭受重創,姜維聲望受損并自請貶職,蜀漢政權內部矛盾有所激化。
257年 姜維第十次北伐
時間:公元257年
對象:姜維
事件: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昭,并選擇歸附東吳。姜維趁機率大軍出駱谷,進駐芒水,與曹魏司馬望、鄧艾對峙。諸葛誕兵敗后,姜維無奈退兵。
影響:雖然此次北伐姜維未與魏軍主力發生大規模戰斗,但成功牽制了曹魏部分兵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諸葛誕的壓力,維系了吳蜀聯盟的戰略呼應。
262年 姜維第十一次北伐
時間:公元262年
對象:姜維
事件:姜維最后一次北伐,率軍入侵洮陽。魏征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并在洮陽以東的侯和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交戰后蜀軍大敗,姜維只得退往沓中。
影響:進一步削弱了蜀漢的軍事力量,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進程。
263年 劉禪投降
時間:公元263年
對象:劉禪
事件:曹魏權臣司馬昭為了建立軍功以鞏固自身地位,決意發動大規模伐蜀行動。他派鐘會率主力十余萬大軍直逼漢中,又命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突襲蜀漢后方。鐘會大軍一路進展順利,迅速攻克漢中諸多關隘,姜維雖奮力抵抗,卻被鐘會牽制在劍閣。鄧艾則穿越荒無人煙之地,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江油關,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乘勝進軍,在綿竹與諸葛瞻率領的蜀軍展開激戰,諸葛瞻父子戰死沙場。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此時成都城內人心惶惶,兵力空虛,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極力勸說下,最終決定放棄抵抗,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綁雙手,攜帶棺材,出城向鄧艾投降。
影響:三國鼎立局面被打破,蜀漢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中原地區的統一趨勢進一步加強。
263年 一計害三賢
時間:公元263年
對象:姜維、鐘會、鄧艾
事件:蜀漢滅亡后,姜維心懷復國之志,假意投降鐘會。他深知鐘會對司馬昭權力的覬覦之心,便利用鐘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向鐘會進讒言,誣陷鄧艾有謀反之意。鐘會本就嫉妒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的赫赫戰功,又對自身權勢有著極大野心,于是與姜維合謀,向司馬昭密報鄧艾謀反。司馬昭信以為真,下令將鄧艾父子用囚車押回洛陽。鄧艾在途中被田續所殺,一代名將含冤而死。之后鐘會在姜維慫恿下,企圖據蜀地自立為王,他扣押魏軍將領,準備舉兵反叛司馬昭。然而鐘會的部下們不愿跟隨他叛亂,最終鐘會和姜維在這場內亂中被亂軍所殺。
影響:姜維此計致使鄧艾與鐘會喪命,不僅讓曹魏痛失良將,還打亂了曹魏在蜀地的軍事部署,給曹魏后續治理蜀地增添了諸多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