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在建國后面臨的局面可以用“內憂外患”四個字來概括。
新中國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興,國外強敵環伺,他做的很多決策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命運。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這事兒本來跟我國沒直接關系,但美國插手后,事情就變味兒了。
朝鮮半島跟我國東北就隔著一條鴨綠江,美國帶著“聯合國軍”一路北上,眼看著就要打到我國邊境。
更氣人的是,美國第七艦隊還開進了臺灣海峽,這擺明了是沖著新中國來的。
剛建國一年,國內經濟還沒緩過勁兒,軍隊裝備也比不上美軍,面對這么個超級大國,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毛主席看得很明白:美國這架勢,不是只想收拾朝鮮,它的目標里肯定有我國。如果坐視不管,等美軍站穩腳跟,拿下整個朝鮮半島,下一步就是拿我國東北開刀。
到時候,國家安全就徹底沒保障了。所以,這仗不是想不想打,而是不得不打。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開了好幾次會,專門討論這事兒。當時意見分歧挺大。
有人覺得,新中國剛成立,底子薄,跟美國硬碰硬太冒險,搞不好經濟會崩潰,政權都可能不穩。反對的聲音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咱們軍隊裝備落后,工業基礎不行,打贏的把握不大。
但毛主席不這么看,他分析得透徹:如果現在不打,等美國把朝鮮占了,養精蓄銳之后再對付我國,咱們就更被動。
他說了句很實在的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意思是,現在拼一把,把美國擋住,總比將來天天挨打強。
彭德懷也支持這個觀點,說美國要是真占了朝鮮,我國東北就得常年屯兵防守,經濟根本發展不起來。
經過反復討論,毛主席拍了板:出兵!我國人民志愿軍正式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打了三年,這三年,志愿軍跟朝鮮人民軍一起,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干了無數硬仗。
條件有多苦就不用多說了,美軍有飛機大炮,志愿軍靠步槍和手榴彈,冬天零下幾十度還得啃凍土豆。但就是這么一支部隊,把美國打得簽了停戰協定。
這場戰爭的意義,太大了。首先,國家安全保住了。美軍被擋在三八線以南,沒能靠近我國邊境,東北的工業基地才有了喘息和發展的機會。國際地位上去了。
抗美援朝之前,西方國家壓根兒不拿新中國當回事兒,打完這場仗,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國不好惹,連美國都得坐下來談。最后,這場勝利還凝聚了民心,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為后來的建設攢足了勁兒。
抗美援朝讓我國站穩了,但安全威脅沒徹底消失。冷戰時期,核武器成了大國博弈的王牌。
1949年蘇聯有了原子彈,美國早就有了,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好幾次放話要對我國扔原子彈。
那時候的我國,別說核武器,連像樣的工業體系都沒有,面對核威脅,完全是被動挨打的份兒。
毛主席看得很清楚:光有常規部隊不夠,現代戰爭里,沒核武器就是沒底氣。
他有個比喻,說核武器是“紙老虎”,但前提是你自己也得有,不然這只“老虎”真能咬死你。所以,研制核武器不是為了擺著好看,而是為了讓我國在國際上能挺直腰桿說話。
1955年,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要搞核武器。
他說:“我們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有了它,才能不怕別人威脅。”這話聽著簡單,但做起來太難了。
可毛主席態度堅決,他把這個任務定為國家頭等大事,直接抓在手里。1956年,我國成立了專門的核工業部門,抽調全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像錢三強、鄧稼先這些人,帶著一幫年輕人開始干。
羅布泊荒無人煙,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科學家們愣是靠著算盤和手搖計算機,把原子彈算了出來。
整個過程,國家真是咬著牙在撐。工業優先發展核項目,其他領域只能先勒緊褲腰帶。好在毛主席下了死命令,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那聲巨響,震得全世界都懵了。三年后氫彈又試爆成功,我國成了全球第五個有核武器的國家。這速度,快得讓美國和蘇聯都坐不住了。
有了核武器,最大的好處是安全有了保障。美國再嚷嚷核威脅,我國也能硬氣地回一句:“咱也有!”這叫戰略威懾,直接把核訛詐的路給堵死了。
再一個,國際地位蹭蹭往上漲。我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跟核大國的身份脫不了干系。最關鍵的是,核武器讓我國在冷戰那會兒有了底氣,不用看誰的臉色行事。
研制核武器,是毛主席建國后第二個定國安邦的決策。沒這個“國之重器”,我國在國際上很難有今天的話語權。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5.4億,看著不少,但經過多年戰亂,勞動力嚴重不足,毛主席有個很樸素的想法:“人多力量大。”
那時候國家啥都缺,工業靠人拉肩扛,農業靠人力耕種,想發展經濟,沒人不行。而且,戰爭死了那么多人,人口基數得補回來。
當時國際上有些國家開始搞計劃生育,但我國不一樣。毛主席覺得,人口是資源,不是負擔。建國初期,經濟要起飛,城市要建設,軍隊要擴充,全都離不開人。所以,他決定鼓勵大家多生孩子,把人口規模搞上去。
毛主席這個想法,不是光喊口號,而是真干起來了。50年代初,國家取消了任何限制生育的政策,還出臺了不少措施。比如,改善醫療條件,把嬰兒死亡率降下來;推廣婦幼保健,讓更多孩子能活下來;甚至在宣傳上鼓勵多生,說“人多好辦事”。
那時候沒計劃生育的概念,農村里一家生五六個孩子很常見,城里也差不多。
政府還把教育和衛生資源往基層鋪,想辦法提高人口素質。毛主席相信,只要人多了,又能活得好,國家遲早能靠這股力量站起來。
鼓勵生育的效果,立竿見影。1957年人口漲到6.47億,1964年突破7億,1974年達到9億,短短二十多年,人口翻了快一倍。
60年代工業化起步,大批年輕人進了工廠,修鐵路、建水壩,全靠人多扛住了。后來改革開放,沿海城市工廠遍地開花,工人還是那時候攢下的人口基數。
再往后看,人口紅利在80年代到90年代徹底爆發。我國經濟騰飛,制造業稱霸全球,靠的就是源源不斷的勞動力。
到今天,咱們回頭看,鼓勵生育這步棋,真給后世留下了大財富。
毛主席建國后的這三個決策,各有各的牛氣。
抗美援朝,把外敵擋在門外,保住了國家安全;研制核武器,給了我國硬碰硬的底氣;鼓勵生育,攢下人口家底,讓后來的經濟起飛有了根基。
前兩個是實打實地定國安邦,第三個則是放眼未來,福澤后世。
參考資料
三個歷史決議:百年復興的引領指針 中國紀檢監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