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艷
近年來,醫保大數據監管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有個別醫療機構招攬、利誘群眾通過虛假診療、虛假住院、虛增耗材等方式騙取醫保資金,渾水摸魚,專挑“易感”群體下手,外包科室偽造病歷成詐騙溫床,披慈善外衣“拆燈泡”規避檢查。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期審判的一起案件中,一名“游醫”違規承包民營醫院眼科,靠“下鄉義診”等活動誘騙農村參保老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短短5年間套取醫保基金3000余萬元。(4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此案中,外包科室的醫務人員想盡辦法坑民并騙保,其手段極為卑劣。他們通過虛假診斷、篡改病歷、誘導手術等方式,將患者視為斂財的目標。尤其是,他們通過偽造視力數據,不管視力好壞一律將老人推上手術臺,使得很多沒有患病的村民白挨了一刀。這不僅涉嫌醫療欺詐,還帶有故意傷害的成分在內。并且,這些醫療騙子還舉辦“慶功宴”,其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一些醫院的外包科室,是滋生此類亂象的溫床。一些民營醫院為追求經濟效益,將科室外包給無資質的第三方,導致醫療質量失控、監管責任模糊。對外出租和承包科室的醫院通常只是收錢了事,雙方屬于合作關系,而非上下級管理關系,醫療監管與質量監控就無從談起。這種“以包代管”的模式不僅起不到內部監督的作用,還給醫療違法行為提供了掩護,讓承包者肆無忌憚地突破底線坑蒙拐騙。
外包是一種常見的市場行為,不少企業都喜歡采用外包模式。但醫療關系到健康與生命,外包模式不適合于醫療領域。為此,《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對外出租、承包醫療科室。然而現實中,此類現象仍時有耳聞。有些民營醫院搭建起一個架子,然后采取“招商”的模式經營,所屬科室全部外包。法律條文若不能轉化為實際約束力,就會形同虛設。盡快遏制出租和承包科室行為的多發勢頭,已成當務之急。
患者對于外包科室更要保持警惕。這類科室常以“免費治療”“超級低價”等噱頭來吸引患者,但背后卻通過過度醫療、虛增項目等手段牟利。有些出租承包的科室甚至宣稱“看病不要錢”“住院發補貼”,其實是通過欺詐騙保獲取暴利。一些防范意識較差的老人,極易上當受騙。還有不少患者誤以為他們是在做好事,進一步為這類違法行為打掩護。患者要認清這類行為的本質,一旦發現存在出租和承包科室現象,不僅要迅速終止就診,而且還要果斷舉報。
醫療機構外包科室值得高度關注。終結這一亂象,既需要剛性監管,也需要醫療行業自律和民眾積極配合。唯有法律利劍高懸、監管不留死角、醫療機構堅守依法行醫底線、廣大民眾擦亮雙眼,才能盡快填平外包科室這個坑民“深陷阱”,進一步守護好民眾的生命與健康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