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國會民主黨眾議員艾爾?格林宣布將在30天內推動對特朗普的彈劾程序,指控其濫用關稅權損害國家利益。然而,這一動議迅速引發兩黨激烈博弈。盡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導致全美1300場抗議活動爆發、54%選民明確反對加征關稅,但彈劾案在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仍面臨巨大阻力。這場政治角力背后,折射出美國社會對“強人政治”的矛盾態度——民眾既不滿經濟受損,又擔憂彈劾加劇國家分裂。
轉載網絡
反對彈劾的核心邏輯:經濟動蕩比政治清算更危險
1. 共和黨內部“維穩派”占據上風
盡管部分共和黨議員對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持批評態度(約30%共和黨選民不認同其關稅手段),但黨內主流聲音認為,彈劾將導致政策連續性中斷,加劇市場恐慌。數據顯示,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后,美股兩日蒸發6.6萬億美元,硅谷巨頭馬斯克等人資產縮水超千億。若此時啟動彈劾程序,可能引發新一輪資本外逃,威脅經濟復蘇。
轉載網絡
2. “州權博弈”替代彈劾成主流策略
以加州州長紐森為代表的民主黨地方勢力,選擇以擴建對外貿易區、聯合紐約州等盟友對抗聯邦關稅權,而非支持彈劾。這種策略既規避了直接挑戰特朗普的憲法風險,又能通過具體政策對沖關稅沖擊。例如,加州計劃利用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遺留的對外貿易區制度,豁免區內商品關稅,維持與中國等貿易伙伴的合作。共和黨參議員格拉斯利與民主黨參議員坎特威爾聯合推動的“國會收回關稅權”法案,也被視為更務實的制衡手段。
轉載網絡
3. 選民情緒分化:經濟痛感未觸達彈劾閾值
民調顯示,58%美國人認為關稅損害經濟,但僅26%認為當前經濟狀況“糟糕”,42%仍支持國家發展方向。這種矛盾心態削弱了彈劾的民意基礎。中西部農民雖因對華關稅導致出口受阻,但更關注政府能否提供補貼而非政治斗爭;硅谷資本雖損失慘重,卻更傾向游說政策調整而非顛覆現有權力結構。
轉載網絡
歷史鏡鑒:彈劾的政治代價與經濟成本
從克林頓到特朗普的首次彈劾案,美國社會已深刻認識到:彈劾程序本質是政治工具,而非司法正義的實現途徑。當前,美國正面臨供應鏈重構、通脹高企、債務危機等多重挑戰,彈劾引發的權力真空可能導致政策癱瘓。例如,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企業為關稅多支付超500億美元成本,若此時政府更迭,企業恐失去現有補償機制。
轉載網絡
未來走向:博弈焦點從彈劾轉向中期選舉
反對彈劾的力量正將戰場轉向2026年中期選舉。共和黨策略師透露,黨內計劃以“經濟安全優先”為口號,強調特朗普關稅政策“保護本土制造業”的象征意義,淡化其實際負面影響。而民主黨則試圖通過州級立法、司法訴訟等分散化手段削弱特朗普權威,例如加州聯合13個州起訴聯邦政府“違憲征收關稅”。
轉載網絡
結語(深層分析):彈劾特朗普的呼聲本質是美國政治極化與全球化矛盾的交匯點。反對者并非認同其政策,而是清醒認識到:在制造業空心化、社會撕裂加劇的當下,推翻特朗普可能引發更劇烈的系統性風險。正如《華爾街日報》評論所言:“當一艘巨輪在風暴中顛簸時,更換船長比修補漏洞更危險。”
(注:本文綜合國會動態、民調數據及地方政策,結合關稅戰經濟影響分析,揭示反對彈劾的多維動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