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感慨,現代生活壓力如山,滿心向往穿越回古代,去過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日子,呼吸純凈空氣,品嘗天然食物,即便一生平凡,也強過當下做“社畜”受氣。然而,古代生活當真如想象中那般充滿詩意、無憂無慮嗎?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古人雖看似遵循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可平均壽命為何卻難以突破30歲大關?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古人的一生,深度剖析究竟哪種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出生:生命最初的嚴峻考驗
伴隨著一聲啼哭,你“穿越”到了古代一個最為普通的平民家庭。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命運的挑戰便如影隨形。古代嬰兒早夭率高達43.82%,生存,對于初臨世間的小生命而言,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
在古代,親上加親的婚姻觀念盛行,表兄妹結合被視為天作之合??蛇@種近親結合,大大增加了新生兒出現先天缺陷的風險,一旦不幸降生時便有殘疾,等待孩子的往往是被草率掩埋的命運。
即便幸運地避開了遺傳隱患,生產時的醫療條件同樣令人擔憂。雖然古代有婦科大夫和接生婆,但在許多偏遠地區,這些專業人員極為稀缺,大多產婦只能依靠附近稍有經驗的大娘幫忙接生。簡陋的接生環境和有限的醫療知識,使得產婦和新生兒極易遭受感染,破傷風等病癥隨時可能奪走他們的生命,“七天瘋八天扔”的說法,正是當時殘酷現實的寫照。
童年:被束縛的成長之路
熬過了嬰幼時期,迎來6 - 8歲本該讀書識字的年紀,然而家境貧寒成為了你求學路上難以跨越的鴻溝。家里拿不出供你讀書的費用,附近也找不到學堂。從出生起,你就被牢牢束縛在這座小小的村落之中。
或許有人會設想,去城里找個店鋪當學徒,學一門手藝,謀一條出路。但在古代,出生環境極大地限制了一個人的眼界和認知。從父母那里了解到的世界,僅僅局限于生活的這一方小天地。私自離開村落,還可能面臨被發配充軍的嚴厲懲罰。無奈之下,你只能沿著父母走過的老路,開始學習耕耘土地,分擔家務,以勞動換取生存的機會。
少年:農耕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農耕生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詩意悠然。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農業設備,種地知識靠口口相傳,除草除蟲全憑雙手,效率低下,收獲也少得可憐。為了生存,每天天還未亮,你就得摸黑下地干活。先從村里唯一的井中挑水,再艱難地挑到地里,接著便是日復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一直忙碌到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家。哪怕已精疲力竭,心里還盼著白天能再長一些,好能多干些農活。
農忙時節,更是累得人半死不活。勞動強度大增,食量也隨之增加,可窮人家一日僅兩餐。中午那頓也只能勉強吃到七八分飽,晚上則是一碗稀粥草草了事。這樣的飲食,僅僅能維持基本的生存,根本無法補充高強度勞動所消耗的能量。更為艱難的是,由于古代鹽價高昂,普通人家難以承受,日常飲食中幾乎沒有鹽分。即便有私鹽販子售賣土鹽,價格也不便宜,只能偶爾在食物中加一點點,聊以調味。甚至還有人用茅坑石頭上的鹽堿煮鹽粉來替代,生活的艱難可見一斑。
辛苦忙碌三個季度,終于迎來莊稼收獲。滿心歡喜地以為能改善生活,攢下積蓄,卻沒想到稅官聞風而至。經過一番核算,一年的辛勤勞作所得幾乎都要用來交稅,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也只能無奈嘆息。因為在那個時代,這是所有人都無法逃避的命運。
青年:婚姻與生活的雙重重壓
13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可在古代,婚姻并非愛情的浪漫結合,而是傳宗接代的沉重任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主宰著你的婚姻。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父母不僅要拿出全部積蓄,往往還得背負外債。對于本就貧困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婚后,家庭經濟愈發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家淪為奴隸,后代也將跟著受苦。為了生存,為了延續家族血脈,你不得不加倍努力。天不亮就出門耕耘土地,夜晚還要去地主家熬夜做工,后半夜才能拖著疲憊身軀回家,緊接著又要為新一天的農活忙碌。
之所以如此拼命生育,原因頗為復雜。一是孩子早夭概率高,多生孩子才能保證家族傳承;二是在貧困的農耕生活中,孩子長大后便是勞動力,能為家庭分擔勞作;三是古人平均壽命短,女性生育周期基本到30歲就結束,結婚早、生育早,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就多次生育,不僅損害女性身體健康,還導致許多女性落下病根,甚至在分娩時失去生命。
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你和妻子幾乎沒有時間培養感情,滿腦子只有生孩子和過日子。生活的環境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偶爾暢想外面的世界,也不過是好奇皇帝是否頓頓吃白面饃、鋤地用金鋤頭這般簡單。而實際上,古代百姓就如同供統治者驅使的“社畜”,春夏秋耕種交稅,冬季還要服徭役,生活的艱辛遠超想象。
成年:徭役與疾病的雙重折磨
16歲,輪到你服徭役。修筑長城、開挖河道、向前線運輸物資……你永遠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運氣好,可能只是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運氣差,或許就會在前線的刀山火海中丟了性命。遇到負責的官員,還能有口飯吃,拿到一點報酬;若碰上貪污腐敗的官員,不僅吃不飽飯,甚至連命都可能丟在工地上。歷朝歷代,在徭役中餓死、累死、打死的人不計其數,這也是古人平均壽命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繁重的勞動和長期的疲憊,讓你的身體不堪重負,疾病纏身。去抓藥時,大夫不問病癥,直接開了一塊阿膠,聲稱包治百病。神奇的是,服用阿膠后,你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轉。在古代,許多疾病都是由營養不良引起,阿膠富含蛋白質和熱量,恰好補充了身體所需,所以起到了一定的治療效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那個時代,“窮病”是困擾百姓健康的一大難題。
中年:天災面前的無力與絕望
好不容易熬過了青年時期,還清了債務,攢下些許積蓄,兒女也長大成人。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瞬間將你家三代人的努力化為烏有。饑荒之下,百姓饑不擇食,野果、老鼠、樹葉、草根、樹皮……凡是能吃的東西都被搜羅殆盡。村里許多人家在這場災難中消失,你也陷入了絕境。
為了家人能活下去,你不得不走上賣女兒、賣妻子的悲慘道路。看著因生育落下腿疾的妻子被人用繩子牽著離開家門,心中滿是無奈與痛苦。最后,家中只剩下幾個兒子,可手頭的糧食也難以支撐到饑荒結束。無奈之下,只能和其他村民一樣,去山上挖觀音土。觀音土雖能暫時緩解饑餓,但吃多了會積存在肚子里,壓迫器官,堵塞腸道,若無法排出,最終只能活活憋死。命運從不偏袒任何人,即便辛苦努力一輩子,在天災面前,也可能毫無反抗之力,最終悲慘離世。
古代權貴:表面繁華下的隱憂
或許有人會認為,投胎在達官顯貴家、帝王家,就能享受榮華富貴,擁有長壽人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以皇帝為例,其平均壽命也不過39.2歲。從飲食上看,康熙皇帝的起居記錄顯示,他每日食譜雖有各種雞鴨魚肉,但營養嚴重不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過剩,而鈣質、維生素卻極度缺乏,長期如此飲食,極易患上胰腺癌。
在醫療方面,古代百姓因貧困和忙碌,身體本就虛弱,生病后沒錢沒時間醫治,小病往往拖成大病。即便帝王家有御醫、太醫,但受當時醫療水平限制,許多病癥也難以根治。例如蜂窩組織炎,在現代鄉鎮衛生所就能輕松治愈,可在古代,卻讓無數人痛苦不堪,甚至丟了性命。
此外,古代讀書人挑燈夜戰、官員通宵寫奏折、皇帝日夜批閱政務,加班成為常態。皇帝為追求長生不老,服用各種高金屬含量的丹藥,無異于慢性自殺。
回顧古代生活,從平民到帝王,都面臨著重重困境,生活遠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而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幾代人用汗水和生命換來的。四五十年前,類似古代的艱苦生活仍真實發生在中華大地上,老一輩人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希望這些故事能代代流傳,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