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此前被認為會引發食管癌的基因突變,實際上在該疾病的早期階段可能起到保護作用,這一意外發現可能有助于醫生識別癌癥風險較高的個體。
“我們通常認為癌癥基因的突變是壞消息,但事實遠非這么簡單。背景至關重要。這些結果支持了我們對癌癥突變影響的看法的范式轉變,”該研究的高級研究員弗朗西斯卡·西卡雷利解釋說。
根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數據,2014 年至 2020 年,在美國被診斷出患有食管癌后的五年的相對存活率為 21.6%。
然而,英國是全球食管癌腺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是該疾病的一種亞型,且越來越常見。
梅奧診所表示,這種癌癥源于巴雷特食管,“在這種情況下,連接口腔和胃(食管)的吞咽管扁平的粉紅色襯里因胃酸反流而受損,導致襯里增厚并變紅。”
不過,每年仍只有約 1%的巴雷特食管患者會繼續患上癌癥。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著手探尋為何有些病例會發展成食管腺癌,而另一些病例則不會,旨在優化針對這種癌癥類型的預測及治療手段。
他們對一個涵蓋面廣的基因測序數據集進行了檢查,該數據集包含了 1000 多位食管腺癌患者以及 350 多位巴雷特食管患者的樣本。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在未患癌癥的巴雷特食管患者里,一種叫做 CDKN2A 的基因突變更為常見。
這一結果令人震驚,因為 CDKN2A 是一種知名的腫瘤抑制基因,通常在預防各類癌癥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該研究表明,這可能會促進巴雷特食管的形成。
同時,這種缺失似乎能防止細胞失去另一個關鍵基因 p53,p53 是一種被稱為“基因組守護者”的腫瘤抑制基因。p53 的缺失會顯著加快從巴雷特食管發展為癌癥的進程。
所以,研究人員發現,同時失去 CDKN2A 和 p53 的細胞會變得更加脆弱,與周圍細胞競爭的能力也更弱。
這有效地遏制了癌癥的發展。然而,如果在癌癥已經開始形成后失去 CDKN2A,它實際上會促使疾病更具侵襲性,導致患者預后更差。
西卡雷利把 CDKN2A 的雙重作用類比為羅馬的過渡之神雅努斯,他有兩張臉,一張朝著過去,另一張朝著未來。她指出,我們常常認為癌癥突變要么有害,要么無害。
“但就像雅努斯一樣,它們可以有多種面貌,具有雙重性質。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積累突變,”西卡雷利詳細說道。
“我們的發現對這種簡單的看法提出了挑戰,即認為這些突變是定時炸彈,并且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該研究的結果可能會重塑我們評估癌癥風險的方式。對于患有巴雷特食管的個體而言,早期存在 CDKN2A 突變且無伴隨的 p53 突變,這或許意味著病情發展為癌癥的可能性較低。
相反,倘若 CDKN2A 突變在疾病的較晚階段發生,那可能預示著更糟糕的預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搞清楚如何將這些發現轉化為對患者更優的護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