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民智駕”似乎成了車企對于新技術推崇的重點,各大品牌紛紛將智能駕駛功能作為核心賣點,試圖通過技術優勢搶占市場。
而近期發生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高速爆燃事故,卻以三條年輕生命的消逝為這場技術狂歡按下了暫停鍵!這起事故不僅暴露了智駕技術的局限性,也引發了公眾對政策監管與消費者教育的深刻反思。
當前,智能駕駛技術的核心矛盾,在于其宣傳的“先進性”與實際能力的“不匹配”。無論是NOA智駕領航還是端到端的智駕,當前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都屬于L2級,和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區別甚大,L2級智能駕駛輔助是由駕駛者承擔全部責任。
也就是說,無論智駕系統是否給出警示、駕駛員都有義務和責任確保車輛行車安全,而不是等著智駕系統報警才想起來接管車輛。
現行L2級輔助駕駛要求駕駛員全程監管,但系統設計常存在“接管悖論”。若頻繁提醒,易引發用戶疲勞;若減少干預,則可能錯過關鍵接管時機。
車企常使用“零接管”、“解放雙手”等話術,甚至展示駕駛員車內觀影等場景,暗示“自動駕駛”能力。盡管工信部禁止使用“自動駕駛”一詞,但“智駕”的模糊表述依然誤導了消費者。
作為消費者,很多人都存在對智駕的“盲目信任”誤將輔助駕駛視為自動駕駛。類似案例其實屢見不鮮,部分車主甚至在社交媒體分享“脫手駕駛”視頻,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對技術成熟度的誤解。
另外,對安全教育的忽視也是一個普遍現象。
比如:車企用戶手冊雖注明“駕駛員需全程控制”,但關鍵安全操作,如機械門把手位置、斷電解鎖步驟等常被淹沒在冗長文本中。車輛在首次啟用智駕功能之前,往往需要車主看一段視頻學習,但短短十多分鐘就能熟練掌握嗎?因此,不少事故的發生,都凸顯了安全教育過于形式化和流程化。
不過,智能駕駛作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是得到了大家共識的,但隨著智駕功能的進階相關的政策法規也必須提前完善。
就拿智駕事故的責任劃分來說,若事故由系統缺陷導致,車企需承擔產品責任,但現行法律默認駕駛員為責任主體,車企僅需配合調查,這種矛盾使得消費者維權困難。
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應是提升出行安全,而非制造營銷噱頭。記得在智能駕駛這個概念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就面臨技術、政策、信任三個方面的問題。
每一次慘痛教訓都在警示我們:技術突破需要敬畏之心,政策護航需要前瞻智慧,市場教育需要理性回歸。唯有構建起技術迭代、法規完善、認知升級的三角支撐,才能真正實現從"輔助駕駛"到"可靠出行"的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