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解放80周年之際,一場紀念活動于當(dāng)?shù)貢r間4月6日在魏瑪市隆重舉行。
紀念儀式現(xiàn)場氣氛莊嚴,92歲福爾斯特(Naftali Fürst)作為奧斯威辛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幸存者發(fā)表講話,他對觀禮者們說道,“我們這些幸存者已經(jīng)所剩無幾,很快我們將把這份記憶的接力棒交到你們手中,同時也賦予你們歷史的責(zé)任。”主辦方介紹,共有9位集中營幸存者參加了當(dāng)天的敬獻花圈儀式。
▲圖源:Bodo Schackow/dpa
然而,莊重的氣氛被一名參與青年項目的學(xué)生代表所打破,他在發(fā)言中提到“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隨后,部分觀眾發(fā)出噓聲抗議,布痕瓦爾德紀念館館長瓦格納(Jens-Christian Wagner)迅速回應(yīng),稱“在布痕瓦爾德這樣的地方使用‘種族滅絕’這個詞是極其不恰當(dāng)?shù)摹薄?/p>
▲圖源:Sascha Fromm / Imago Images
爭議并不止于此。原計劃參與活動并發(fā)表演講的德以哲學(xué)家博姆(Omri Boehm)被主辦方在最后一刻撤下,原因是其一度公開批評以色列的國家政策和紀念政策。博姆是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曾公開指責(zé)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為“種族主義政治的洗衣機”。
以色列駐德大使館在社交平臺X上稱邀請博姆是“對遇難者的嚴重侮辱”,并指責(zé)他有“相對化大屠殺”的傾向。
▲圖源:社交平臺“X”截圖
不可否認的,青年發(fā)言者將當(dāng)今加沙的苦難與大屠殺直接類比,帶有語言和歷史判斷上的不嚴謹。但德國當(dāng)下的反應(yīng)模式并非教育或?qū)υ挘堑谝粫r間選擇了“阻止”。對此類言論的第一反應(yīng),已不再是解釋、討論或引導(dǎo),而是迅速貼上道德標(biāo)簽。這類零容忍式的回應(yīng),似乎不再是出于教育的考量,而是一種對敏感議題的自動封鎖。
更諷刺的是,就在德國會場為一個詞而震怒的同一天,以色列軍隊在拉法開火射殺救援人員的視頻正在世界輿論中發(fā)酵。《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相繼曝光的細節(jié)顯示,14名紅新月會醫(yī)護與民防人員疑似在明知其身份的情況下遭射殺并掩埋。以色列軍方事后承認最初聲明失實,但堅持否認“處決”指控。
▲圖源: tagesschau
在德國,支持以色列已儼然成為一種國家立場。在這種話語體系下,哪怕只是對以軍的批評,也可能演變?yōu)閷φ麄€民族歷史的“冒犯”。于是,一場紀念儀式,便成了一面鏡子,映射出的是德國社會越來越窄的思想通道:“思考不再是一種責(zé)任,而有可能是一種風(fēng)險。”
福爾斯特老人在現(xiàn)場說的那句話沉甸甸的——“我們這些幸存者所剩無幾,很快我們將把記憶的接力棒交到你們手中。”
而在一片噓聲和道德禁錮的空氣中,誰才是這場苦難真正的傳承者?
(歐洲時報德國版曉夢綜合報道,轉(zhuǎn)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jīng)”)秉持“以報道德國經(jīng)典,成報道德國經(jīng)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wù)華人,是德國有關(guān)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