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 “吃豬油的人,健康指數是吃菜籽油的人的 10 倍不止” 的消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不少人驚掉了下巴。這聽起來太顛覆認知了,畢竟在大家印象里,豬油一直被視為高脂不健康食品,而菜籽油則頂著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健康光環。這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咱得好好捋一捋。
豬油咋就成了 “壞分子”?
曾經,豬油可是家家戶戶廚房的 “寵兒”,炒菜、烙餅,那香味能飄滿整條街。但上世紀 70 年代,一項 “膳食脂肪假說” 改變了這一切。這個理論宣稱,飽和脂肪吃多了,血液里膽固醇就會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跟著增加。豬油主要成分就是飽和脂肪,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從廚房的 “C 位” 跌落谷底,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 “健康公敵”。
可后來研究卻發現,這個理論的證據并不那么靠譜。2010 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發表的薈萃分析顯示,飽和脂肪攝入和冠心病之間關系并不顯著。2017 年,《柳葉刀》的全球膳食研究更是指出,攝入較高比例飽和脂肪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反倒更低。這么一看,豬油好像被 “冤枉” 了。
豬油和菜籽油,到底誰更勝一籌?
從脂肪酸構成來看,豬油和菜籽油各有特點。
豬油:被誤解的 “寶藏”
豬油里,單不飽和脂肪酸占大頭,約 45%,飽和脂肪酸約 40%,還有 10% 左右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單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就像個 “小衛士”,能降低壞膽固醇(LDL),提高好膽固醇(HDL),和橄欖油有著相似功效。雖說飽和脂肪酸一直被詬病,但適量吃并不會直接引發心血管疾病,還能給高能量需求的人,比如工地搬磚的工人,提供穩定能量。而且,豬油里含有天然維生素 E 和 Q10,能幫細胞抗氧化,延緩衰老。
菜籽油:藏著小 “隱患”
菜籽油主要成分是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占比高達 60%,其中 Omega-6 脂肪酸居多。Omega-6 脂肪酸雖是人體必需,但現在大家飲食里,它的攝入量嚴重超標,正常 Omega-6 和 Omega-3 比例應在 4:1 或更低,可實際卻高達 15:1 甚至 20:1。過量攝入 Omega-6 脂肪酸,容易引發炎癥反應,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另外,菜籽油在高溫下不穩定,容易氧化產生醛類化合物,這些物質和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都脫不了干系。
這么對比下來,豬油和菜籽油誰更健康,還真不好說,得看攝入量和使用方式。
“健康指數 10 倍” 從哪來的?
所謂 “健康指數”,要從炎癥水平、代謝健康、心血管風險、烹飪穩定性等多方面考量。
現代飲食中,Omega-6 脂肪酸攝入嚴重超標,豬油 Omega-6 含量低,在控制炎癥水平上有優勢。研究發現,適量飽和脂肪不會導致肥胖,過量精制碳水才是罪魁禍首,所以在代謝健康方面,豬油也不差。心血管風險上,豬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維持血脂健康,而菜籽油高 Omega-6 比例可能增加炎癥,對心血管不太友好。烹飪時,豬油煙點在 190℃-210℃左右,更適合高溫煎炸,菜籽油高溫易氧化產生有害物質。這么綜合起來,說吃豬油的人健康指數是吃菜籽油的 10 倍,并非毫無根據。
那脂肪到底該咋吃?
適量攝入,別走極端
飽和脂肪適量吃不會致病,真正危險的是過量精制碳水和高 Omega-6 飲食。豬油可以吃,但不能敞開了吃,得講究個平衡。就像吃飯,不能只吃肉不吃菜,啥都得適量。
多樣化脂肪來源
別只盯著一種油吃,可以把豬油、橄欖油、椰子油換著用,這樣能兼顧單不飽和脂肪和中鏈脂肪酸。同時,減少大豆油、玉米油等高 Omega-6 植物油攝入,降低炎癥風險。
烹飪方式有講究
高溫炒菜,豬油更穩定,不容易產生有害物質;涼拌菜,橄欖油清爽可口,營養也不容易流失。
曾經被嫌棄的豬油,其實有它的閃光點;一直被追捧的菜籽油,也并非完美無缺。健康飲食不是簡單地判定哪種食物絕對好或壞,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平衡點。下次做飯糾結用啥油時,不妨多想想這些,說不定能讓家人吃得更健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