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高校博物館都屬于博物館體系,多承擔一些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作為地方公共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本身也屬于職責所在。
你參觀過高校博物館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一項問卷調查顯示,64.32%的受訪者認為高校博物館應向社會大眾開放。也有受訪者認為,高校博物館的開發、開放程度仍待提高,存在宣傳力度不足(65.29%)、展覽缺乏吸引力(51.59%)、開放時間有限(47.15%)、展覽內容陳舊(24.50%)等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一角。?中國旅游報
博物館是時間的窖藏,展柜里沉淀的,不僅是歲月風華的回響,也是照見當下生活的一束束光。而高校博物館因為不同大學的不同術業專攻,更是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陳展樣貌。當科普的橋梁架起時,學術的星光必將綴滿人類生活的星空。
相較于社會上的博物館,高校博物館因其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初始職能,而天然挾帶了專業優勢和學術勢能,這也使得這一類博物館大多小而精、專而深,是學科在實物、材料上的直觀體現。比如錢幣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海洋生物博物館等等。
遺憾的是,近年來雖然有不少大學的博物館已經向社會開放,但開放的意愿并不強烈,無論是開放時間,還是展陳布局,抑或講解等輔助服務,均不盡如人意。這種狀況顯然與當下的博物館熱以及公眾需求不相符,有必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些。
當然,客觀地看,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博物館存在展覽空間不足、專職人員缺乏以及經費不足等問題。據專家披露,目前多數高校博物館的展覽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缺乏寬敞的展廳、專業的庫房與公共服務區域,這也使得不少高校博物館單次接待超150人都有很大壓力。
更大的阻力,恐怕還來自高校博物館服務教學研究的定位。畢竟,面向社會大眾與服務師生,二者存在很大差異,若是想要兼顧,還需要較大的調整。此外,當下國內多數大學校門緊閉,社會人員難以進入,也是高校博物館面向社會時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只是,所有這些難題,盡管屬于客觀存在,但卻并非不可解決。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重視博物館,紛紛新建或改建了學校的博物館,硬件建設越來越好,有的大學博物館甚至已經成為當地的地標建筑;另一方面,隨著硬件的提升,其他如經費、人員等也逐漸有所改善。
其實,從教學科研的層面看,完全可以就地取材。比如可以采取勤工儉學的方式,讓更多大學生參與博物館的運營服務,大學生們既能近距離接近館藏物品,也能服務社會,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事實上,一些地方高校與政府已經達成共識,作為博物館體系布局和文化供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門,有些高校博物館已經獲得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的支持,直接服務于社會。像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就得到四川省財政支持,建起5萬余平方米的博物館,可接待上千人。
另一個案例,是今年年初開館的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分館。其本身就設在長春博物館內,是“市校合作”的結晶。此舉不僅讓更多人一覽精美文物,也激活了吉大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大量館藏。
一直以來,作為學術重鎮、文教高地,不少高校都在積極與社會產生連接,實現產學研的鏈式延展,更不要說高校的博物館了。無論如何,高校博物館都屬于博物館體系,多承擔一些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作為地方公共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本身也屬于職責所在。
漢代的陶俑與初代計算機比鄰而居;恐龍化石的肋骨參差排列,像一架被時間拆散的豎琴;商周的青銅碎片,綠銹斑駁如老人斑……這樣的陳設,克制而不乏趣味,這就是文明的痕跡,每一次造訪都是一次充滿可能性的探索。
讓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些吧,既是為了接納八方來客,也是為了實現從知識到常識的蛻變。
來源:龍之朱/“光明論”微信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