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闌夕
關稅大戰風雨將至,拼多多已經動了起來。
拼多多選擇宣布「千億扶持」的時間,是在小長假的第一天,這未必是故意的,卻以另一種形式再次證明了這家公司不按常理出牌的特質。
賬上躺著3000多億人民幣的現金,但對分紅或是回購這種上市公司常見的股價管理手段高度免疫,更是在言必稱AI的資本環境里,對騰籠換鳥的敘事路徑敬而遠之,持續把錢投向電商市場的結構性建設。
「千億扶持」就是最新一項舉措,其力度也是電商史上從未有過的:未來三年,拼多多要在供給側投入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和資源,幫扶商家完成新質生產趨勢下的轉型升級。
其中還包括對美國出臺關稅政策的應對,出口供應鏈受到關稅的影響和沖擊已經不可避免,尤其是全球貿易循環里缺少話語權的中小商家,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去克服不確定性,拼多多宣布針對性的為跨境電商增加補貼力度、穩定生產周期,這是雪中送炭的性質。
要知道,拼多多一年的利潤,差不多也就千億的量級,相當于計劃在三年里花掉一年的盈利,這是非常昂貴的支出,也為電商行業發出了一個極其明顯的信號——終局遠未到來。
用更俗套的臺詞來講,就是攻堅已經到了深水區。
電商的戰爭已經結束了,這個曾經的所謂行業共識,是拼多多橫空出世的時代背景之一。
在獲客成本逼近線下場景的歷史拐點,同行都在接受存量市場的新思維,是拼多多靠著改寫供需關系,把百米短跑的設定變成了千米長跑——這意味著此前的身位優勢并不重要——進而成了中國電商的第二極。
在對手的誤判下成長起來的拼多多,自然也不會重犯和對手一樣的錯誤,在動態的參與視角里,千米長跑的設定恐怕也得進行修正,在那條延長線上,新的游戲規則可能是一場馬拉松。
在Q4財報的電話會議里,拼多多的CEO陳磊在談到平臺生態的話題時是這么說的:
「當前,我們看到在一些產業鏈中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同質化競爭情況。長期的同質化供給會導致商家的利潤被不斷壓縮,創新的動能以及投入的力度也會受到極大的抑制。」
這是生產型大國必然面對的頑疾,但在拼多多看來,產能過剩不是回答,是問題本身,而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
有實例為證,廣東省惠東縣曾被譽為「中國女鞋生產基地」,最高時期生產了全球超過80%的女鞋商品,但也和其他眾多產業帶一樣,存在強制造而弱品牌的困境,這讓惠東的近5000家鞋廠的風險抗性極弱,市場稍微打個噴嚏,工廠就會倒閉停擺。
去年,拼多多將平臺內的數據能力開放給當地商家,幫助一大批舉步維艱的鞋廠開發出大受市場歡迎的加絨勃肯鞋,讓數十萬產業工人重新回到機器轟鳴的車間,僅是一家中型制鞋廠的單日出貨量就能達到1.5萬雙。
這是拼多多對于促成「新質供給」的解法,沒有什么產能過剩,也不是消費不足,本質上,還是人貨互找的摩擦力太高,商家看不見市場需求,用戶總在找優價好貨,平臺在匹配過程中,常年止步于最輕松的信息撮合層面,而這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夠用了。
表面上看,「千億扶持」的重點在于經濟激勵,但激勵從來只是工具而非目標,拼多多想要看到的,是在平臺里長出來既懂生產、也懂市場的新一批商家,并成為中國電商行業下一代供應鏈的核心資產。
「敢于犧牲」,這是負責「千億扶持」計劃的拼多多聯席CEO趙佳臻的公開表態。
商戰雖然也是戰,但犧牲這種殺伐決斷的詞語,倒也不多見,至于犧牲的對象是誰,趙佳臻的言下之意也很明顯了,那就是平臺的短期利益。
正是因為需要犧牲平臺的一部分利益,拼多多才要高管出來帶頭表態:「不喊口號,只動真格……我們篤定于高質量發展戰略,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要先于平臺利益。」
這有點像貝佐斯致力于寫「致股東信」的那些年了,對于謀求長遠價值的公司來說,最大的阻力永遠是過分重視短期回報,和貝佐斯年復一年的把不認同自己布局的投資者清洗出去一樣,拼多多也對電商生態的多贏結構,提出了從構思到行動的一套解決方案。
其中,盡可能的負擔商家轉型的成本,是最重要的一環。
在這次推出「千億扶持」之前,拼多多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實施了「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為惠商這個目的服務。
以「百億減免」為例,減免費用的項目包括先用后付訂單的服務費(由1%降至0.6%)、退貨退款訂單的推廣費、偏遠地區訂單的物流中轉費等,這些真金白銀的成本節省,全由拼多多掏錢買單。
河南的山藥商家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3公斤的山藥若是從河南順豐直發新疆,運費超過五十塊錢,而這單山藥的訂單也不過六十塊錢,收入全都要付給物流,以致于實在不太想做西部地區的生意,「不夸張的說甚至做一單虧一單。」
而在減免之后,商家只需要山藥發到骨干網絡的中轉倉,后半段物流由拼多多免費履約,從此不再排斥偏遠地區的訂單,而從整體來看,這種積極性的刺激,又幫助拼多多推動了「電商西進」的計劃,獲得了大量原本不在高頻購物網絡里的非包郵區用戶。
這和最早的「五環外」敘事口徑出奇相似,事實證明,拼多多在創造增長這件事情上,有著超出行業的競爭力。
「千億扶持」的出現,是拼多多對去年諸多舉措的肯定和加碼,也證明了平臺在分配上的可支配空間足夠大,大到可以重新構建電商產業的供給規則。
從具體細則來看,拼多多的扶持方向,并不是在搞「平均主義」,給所有商家漫天灑水,而是利析秋毫,把資源輸送給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商家。
一言以蔽之,拼多多想為新質商家提供上岸的機會。
除了惠東的女鞋,六安的婚紗、內蒙古的酸奶糕、臨夏的牦牛肉、佛山的開心果、廣西的脆蜜金桔……這些產業帶在過去一年里都得到了拼多多在產品、營銷、運營和供應鏈層面的全鏈路支持,并涌現出了一批有著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家。
堅果生產商南興天虹就是其中之一,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堅果零售市場,產品同質化的嚴重程度極高,南興天虹也面臨著因過度競爭而導致虧損的隱憂,而在試圖開發藍海市場時,恰逢拼多多推出「百億減免」,愿意為開發新品的商家分攤創新成本,這讓南興天虹倍受鼓舞。
于是,在春節期間,南興天虹為了拼多多的「年貨節」專門開發出了開心果醬和巴旦木仁脆兩款跨品類的產品,把堅果從常規的零食拓展成了別致的調味料,而拼多多也「投桃報李」,向南興天虹投放了從流量到價格的全方位補貼,運營成本應聲直降5%。
這就是拼多多想要的雙向奔赴,平臺愿意出錢出力,商家也要出工出活,風險公攤的長期價值是回報共享,當商家在拼多多學會了經營——而不只是賣貨供貨——它們也必然會為拼多多帶來更高的銷售效率。
因為規模的倍數級增加,今年開始的「千億扶持」甚至能在供給側和消費側同時發力,比如啟動對標「國補」的平臺直補模式。
去年的「國補」政策在刺激消費的結果上相當喜人,不過主要受益類目在于更換周期顯著變長的電子消費品,像拼多多這樣的平臺愿意自發的提高消費終端的補貼力度,將「國補」式的刺激惠及更多商家,這當然是利國利民的選擇。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曾經推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直到今天也并未過時,它第一次被提出的地方,就是中國著名的產業帶城市——雖然當年還沒有產業帶這個概念——順德。
如今,中國已經有上百條產業帶,它們都在踐行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則,組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既參與貢獻了幾十年來的經濟騰飛,也享受到了經濟繁榮的持久回報。
但商業形勢的快速變化,已經對所有的供應鏈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離開本就所剩無幾的舒適區,不要只是把互聯網當作渠道,用數字化的能力武裝自己,從生產單位的角色升級成經營單位。
在這條「新質化」的曲折道路上,吃盡時代紅利的電商平臺,應該意識到供給和平臺之間的魚水關系,以及自身應當承擔的轉型義務,拼多多的「千億扶持」,就是一個好的樣板,如無意外,未來的平臺競爭,也將是「鎖定供給」的模式。
只不過,值得鎖定的供給,不會再是一家店、一件貨,而是擁有高質量經營能力的商家集群。
境內貿易是這樣,出海貿易也如此,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2024年我有出口實績的數十萬家企業中,接近85%的企業同時開展內銷業務,內銷金額占銷售總額的近75%。
這意味著關稅決定一家企業生死的可能性還在持續下降,物美價廉的商品,無論在怎樣的市場,都有它的經濟價值,若是能夠化危為機,順勢完成提振內需的結構轉型,中國的經濟韌性只會更強。
在這個艱難也必然的過程里,類似拼多多「千億扶持」的助攻,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