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的飲食選擇愈發豐富。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肥胖。不少家長覺得孩子胖點是健康、可愛的表現,卻不知肥胖背后隱藏著諸多健康風險。
怎樣篩查肥胖
1.測量身高和體重:身高和體重是判斷兒童是否肥胖的基礎指標。通過計算BMI(體質指數),即用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再根據表1中兒童對應的年齡組和性別的界值,我們就可以判斷兒童的肥胖狀況。比如,一個7歲的女孩,身高125cm,體重30kg,她的BMI就是19.2,超過了7歲女孩的BMI界值18.5,那么她就被界定為肥胖。
表1:6歲~18歲學齡兒童青少年性別年齡別BMI篩查超重與肥胖界值(單位為Kg/m2)
2.量腰圍:腰圍可以反映兒童腰腹部的脂肪囤積狀況,也可以用來評估兒童是否有中心型肥胖。對于7歲及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可以根據表2中的標準來判斷。當兒童腰圍大于等于表中相應年齡和性別的P??腰圍值時,就被認為是高腰圍,可能存在中心型肥胖。
表2:7歲~18歲兒童青少年P??和P??腰圍值(單位為cm)
成因復雜多樣
兒童青少年肥胖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因素。
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油炸食品、甜品、飲料、快餐等屬于高熱量食物,并且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
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過多肉類、蛋類、奶制品等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食物攝入較少。
飲食習慣不良。吃飯速度過快,飯前吃太多零食,睡前吃太多食物等。
2.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運動,戶外活動時間不足。
睡眠不足。
3.遺傳因素。
如果父母一方肥胖或者父母雙方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較高。
4.心理因素。
一些兒童青少年在面臨學習壓力、家庭變故、人際關系等問題時,會通過吃東西來緩解情緒,這種情緒性進食行為容易導致其攝入過多的食物,從而增加肥胖的發生風險。此外,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等的兒童青少年,也可能出現食欲改變,導致體重增加。
5.其他因素。
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導致體重增加。一些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糖皮質激素等,也可能產生體重增加的副作用。此外,環境因素,如環境污染、塑料中的化學物質等,也可能對兒童青少年的內分泌系統產生干擾,增加肥胖的發生風險。
持續危害身心健康
肥胖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有些危害甚至會延續到成年期,影響一生。
1.身體危害。
研究表明,肥胖的兒童青少年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正常體重兒童的 2~3 倍;肥胖是兒童 2 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兒童體內脂肪堆積會導致胰島素抵抗;肥胖的兒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現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長期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缺氧,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兒童青少年體重過高,會增加骨骼和關節疾病的發生風險;兒童青少年肥胖還容易引發脂肪肝、膽囊疾病、皮膚疾病等。
2.心理危害。
肥胖的兒童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嘲笑、歧視和排斥,這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的外貌和能力缺乏信心。自卑心理也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學習、社交和生活,導致他們性格內向、孤僻,甚至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由于自卑心理,一些肥胖的兒童青少年往往不愿意參與社交活動,與同伴交往減少,出現社交障礙。
及時預防與干預
預防和干預兒童青少年肥胖至關重要,各方應共同努力,幫助兒童青少年保持健康體重。
1.飲食調整。
控制熱量攝入。避免兒童青少年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魚類、豆類等富含營養且低熱量食物的攝入量。
合理安排飲食。可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保證兒童青少年三餐規律。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兒童青少年定時定量進餐,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和吃過多零食。盡量減少兒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的次數,尤其是避免食用快餐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鼓勵兒童青少年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
2.增加運動。
保證充足的運動量。根據兒童青少年的年齡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如跑步、游泳等。此外,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力量訓練,以增強兒童青少年的肌肉力量。
培養運動興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運動,增加親子互動,讓孩子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減少靜態活動時間。減少兒童青少年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鼓勵他們多參加戶外活動和社交活動。
3.睡眠管理。
保證兒童青少年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為他們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熬夜和睡懶覺。建議小學年齡段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不應少于10小時,初中年齡段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不應少于9小時,高中年齡段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不應少于8小時。
4.關注心理健康。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給予孩子關心、支持和鼓勵。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感受。如果發現孩子出現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5.定期體檢。
家長要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監測其身高、體重等指標,必要時咨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
6.社會支持。
學校和社會應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肥胖問題,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兒童青少年肥胖危害的認識,營造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來源:學生健康報
編輯:王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