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劇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影視行業的新寵,吸引了不少主流明星的目光。
張天愛、舒暢、盛一倫、劉曉慶等知名演員紛紛涉足短劇領域,其中李若彤主演的微短劇《午后玫瑰》更是“上星”衛視,取得了力壓同時段大部分傳統電視劇的收視佳績。
這一現象引發了業內外的廣泛討論,明星為何紛紛“下海”拍短劇,是源于對行業現狀的無奈妥協,還是他們主動擁抱新趨勢的選擇——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明星為何紛紛“下海”?
近年來內地影視行業生態發生結構性調整,傳統長劇因高投入、長周期(通常耗時6-12個月)的制作特性,導致行業資源過度向頭部演員傾斜。
這種馬太效應使大量明星陷入無戲可拍的境地,圈內新人更面臨上升通道收窄的困境。所以在此行業背景下,短劇借低成本、短周期(1個月即可完成制作)的獨特優勢,正成為明星們突破職業困局的核心陣地。
面對頭部資源緊縮的現狀,無論是遭遇發展瓶頸的成熟明星還是缺乏機遇的新人群體紛紛“下海”,希望在短劇領域找到突破口。如楊蓉通過《二十九》中“拽姐”形象打破了事業僵局,新人許夢圓則借《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實現了人氣突圍。
此外,短劇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也是明星“下海”拍短劇的另一個重要動因。短劇用戶規模已超6.62億人,2024年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預計2027年將達856.5億元。以倪虹潔為例,2025年春節期間,她主演的《夫妻的春節》在抖音播出后成為2025首部觀看用戶破億的短劇,目前播放量已破5億。
在短劇市場6.62億的用戶中,中老年群體占有不小的比例。據數據顯示,2024年60歲以上網民占新增用戶20.8%,銀發族日均刷短劇超2小時。
且銀發族這一群體的付費意愿也較強,《閃婚老伴是豪門》這部短劇的主要受眾就是銀發族,該劇充值超3000萬,填補了傳統影視在“銀發市場”這一領域的空白。
商業價值與粉絲經濟驅動也給明星“下海”拍短劇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近年來,短劇演員的商業價值顯著提升。粉絲經濟模式(如應援、雜志銷量)逐漸成熟,部分短劇演員的粉絲氪金力堪比偶像。
如演員柯淳因《好一個乖乖女》爆火后,抖音粉絲超400萬,片酬翻10倍,并接到了綜藝和時尚資源。
所以,對明星來說,短劇既能增強粉絲粘性,保持曝光,還能試水新題材,又能賺取收益,何樂而不為?
“自降咖位”VS“降維打擊”
鄙視鏈被打破了嗎?
然而明星們紛紛“下海”拍短劇,一度被質疑是“自降咖位”。因為傳統影視行業一直存在著“電影>長劇>短劇”的鄙視鏈,部分觀點認為明星轉戰短劇是“妥協”。曾經的電影咖劉曉慶頻繁接綜藝、拍短劇,被嘲“消耗口碑”。 對此,劉曉慶一句:“短劇是未來的風口,演員需要擁抱變化”,直接讓內娛的“咖位焦慮”破防。
另一些網友則認為明星轉向短劇更像是一種“降維打擊”,從行業升級維度觀察,明星入局短劇確實帶來了一些顯著的正向效應。
首先是演技經驗的下沉賦能。長劇演員的成熟演技可提升短劇質量,盛一倫在《開播!短劇季》中坦言,短劇需要更精準的情感表達,而長劇經驗讓他能快速適應快節奏拍攝。
其次是流量勢能的精準轉化。明星自帶粉絲基礎,能為短劇帶來初始關注,李沐宸從《司藤》轉戰短劇后,其個人IP與短劇內容形成聯動,進一步擴大了受眾范圍。
更具行業意義的是明星的參與倒逼短劇行業升級。《錢少每天都在想身體在哪》這一短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劇集融合商戰與靈魂互換,其劇本復雜度已接近長劇水準,而明星的加入更促使制作方在該劇的敘事和制作上投入更多資源。
通過以上兩種觀點,不難看出無論是“自降咖位”的消極評判,還是“降維打擊”的積極論調,本質上仍未跳出“藝術價值”VS“商業價值”的傳統影視鄙視鏈的思維框架。
然而當下蓬勃發展的短劇業態正在瓦解這種二元對立格局。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微短劇的用戶規模接近7億人,其以“流量即王道”的產業邏輯重構了價值評判體系,成功突破了傳統影視鄙視鏈框架的束縛。
此外,據相關媒體分析,短劇的盈利模式(如付費訂閱)甚至可能蠶食傳統影視市場。明星的加入則加速了這一進程,如劉曉慶以74歲高齡主演中老年婚戀題材短劇,不僅拓寬了受眾年齡層,更證明短劇題材的包容性遠超傳統影視。
加之隨著微短劇邁入精品化發展階段,行業迎來新一輪轉型升級。以《逃出大英博物館》《家里家外》為代表的優質作品相繼登陸省級衛視播出,標志著央視、湖南廣電等主流媒體正通過內容扶持策略深度布局這一賽道,顛覆傳統影視制作模式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體的短劇布局已突破廣電體系框架,3月20日澎湃新聞聯合七家行業領軍企業啟動“百劇共創”戰略計劃,宣布將投入6000萬元資金池,目標在未來三年內打造百部精品短劇,展現出新型主流媒體對短劇產業的賦能決心。
據北京日報最新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全年共有33部作品登陸省級衛視播出。這一數據印證了短劇的藝術價值正被主流認可,可見短劇并非鄙視鏈的底端,而是新生態的入口。
短劇或成明星事業發展“第二曲線”
但需警惕同質化陷阱
拋開“自降咖位”與“降維打擊”的爭議性討論,短劇憑借其靈活的制作形式和市場紅利優勢,已然為明星開辟了一條發展“第二曲線”。
對于已有知名度的明星而言,短劇成為其突破瓶頸或探索新受眾的工具。“下海”短劇的明星們在演藝事業上奉行下沉與上升并行的原則,如李沐宸成“橫屏短劇女王”后反哺長劇資源,劉曉慶借短劇強化“不老傳奇”人設等。
而對新人來說,短劇因低門檻、高曝光的特性,成為促使他們實現快速上升的通道。此前,丞磊通過短劇《虛顏》被郭敬明選中出演《云之羽》,完成了從短劇到長劇的跨越。柯淳靠一部《好一個乖乖女》不僅單條廣告報價飆升至80萬元,直接飛升“短劇頂流”,還以短劇演員的身份,加盟演技競技類節目《無限超越班》。
與此同時,被譽為“微短劇一姐”的馬秋元也已進入頭部古裝劇《明月千里》,開始進軍長劇領域。
然而,短劇的爆發式增長也暗藏隱憂。在短劇市場火爆的背后,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
一方面資本涌入導致短劇扎堆復制,形成了“三分鐘一個反轉,五分鐘一個爆點”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市場上的很多短劇不是“霸總甜寵”就是“穿越逆襲”,這不僅會讓觀眾審美疲勞,演員也容易困在套路里。如2024年頭部作品《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實現單日充值破2000萬的商業神話,隨后大量跟風之作便面世了。某短劇男演員吐槽:“每天睜眼就是掐脖子、鎖喉,演到想吐!”
另一方面,對于明星而言,如果頻繁出演同質化嚴重的短劇,不僅難以提升自身的演技水平,還可能損害其原有的形象和口碑。
因此,明星在涉足短劇市場時,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以避免陷入同質化陷阱。
首先,應注重劇本的選擇,挑選具有獨特創意和高質量內容的短劇項目。其次,要在角色塑造上下功夫,努力突破自身的表演舒適區,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同時明星還應與制作團隊緊密合作,共同探索創新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提升短劇的藝術品質。最后,明星們應保持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關注觀眾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
總之,短劇市場為明星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她(他)們扎堆入局短劇,既是應對行業變局的策略,也是主動擁抱新業態的選擇。
可是明星們在追求發展“第二曲線”的同時,也必須注重創新與品質,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泥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行穩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