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黛
來源|妙黛有言
ID|miaodaiyouyan
最近看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很感動,其實有很多話題想寫。
但是最想說的,還是金明“白眼狼”的問題。
作為亞洲文化里面,她言語中嫌棄父母窮,確實是刺痛了很多人。
而這恰恰是我們的文化語境中,不能夠被提起的部分。
所以我想和大家聊聊。
01
熱播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有一幕我記得很清楚。
媽媽看著金明堆了一地新買的鞋子,有點不解地問:“怎么買這么多啊?”
金明停頓了一下,語氣沒什么情緒地說:“小時候你不給我買新衣服,我現在就想買很多。”
她好像只是說了一句再普通不過的事實,普通又安靜。
但那句話,像一根細針,扎在母親的心上。
那種被“揭穿”的時刻,又尷尬又委屈。
明明她已經傾盡所有地給了金明最好的,怎么孩子還是記得這些事?怎么她還是“那個做得不夠好的人”?
可金明真的怪她了嗎?
沒有。
她只是終于有了一點自由,可以為那個小時候穿著舊衣服、總是羨慕別人的自己,多買幾雙鞋了。
她沒有哭,也沒有抱怨。
她只是終于敢承認——那時候,其實挺難的。
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瞬間:
當你終于鼓起勇氣說出一段往事、一個遺憾,本意是想緩一緩壓在心里太久的重量,但對方卻沉默了、生氣了、受傷了。
然后你又開始反過來安慰對方:“不是你的錯,我不是怪你……”
可你明明,只是想說一句自己的感受而已。
這個過程說不清哪里不對,但你就是覺得擰巴。
明明大家都沒有惡意,卻都像在承擔一場沒必要的“情緒債”。
那一刻我們才意識到:關系最令人疲憊的,往往不是沖突,而是錯位。
02
真正讓人疲憊的,是你以為我在怪你
金明說的那句話“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有新衣服穿”,明明只是個回憶,卻像個炸彈,砰地一下,讓母親臉色一變。
不是因為金明說了什么狠話,而是她說的,恰恰是母親最怕被說出口的事。
母親的沉默和難受,不是因為金明讓她難堪,而是因為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盡全力之后,孩子還是留下了一個空白。
她為了賺錢,從一個“賣菜都不好意思吆喝的文藝少女”,變成了一個在路邊攤賣海鮮,還要蹲著路邊吃飯的中年婦女。
為了給金明最好的教育,她該賣房子賣房子,該拋開臉面就拋開臉面。
給了足夠的愛,也給了力所能及的物質。
但是,金明還是有遺憾。
這種“我已經拼盡了,卻依然不夠”的感受,最容易讓人委屈、崩潰,甚至有點羞恥。
但這真的是金明的錯嗎?
她沒有逼著媽媽“為當年負責”,也沒有說“你害我變成現在這樣”,她只是說:我記得,那時候我確實挺失落的。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再忍著不說,我買一雙鞋給小時候的我,這不為別的,只是為了不再壓抑。
但母親聽到的,卻是:“你當年做得不好,是“你虧欠我”。
這一刻,沒有人吵架、沒有人翻臉,但情緒的錯位已經發生了。
金明說的是她自己,母親聽的是自己被指責。
這一幕其實太常見了:
孩子終于鼓起勇氣說:“我小時候其實很難過”;媽媽眼圈紅了,說:“我真的已經盡力了。”
于是孩子收回情緒,說:“我知道,你很不容易。”
你看,一句話沒說完,又變成了照顧大人的小孩。
但我們都忘了,這本來只是一個人的情緒,不是誰的指責;
這不過是一次自我療愈,不該變成一次彼此傷害。
03
自己要處理的情緒,不必在別人身上找出口
很多人長大以后開始覺察自己小時候的某些傷:
“我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回家,那時候真的很孤獨。” “你們總說我是懂事的,但我只是沒人聽我說話。” “你說你是為我好,可你從來沒問過我愿不愿意。”
他們不是為了控訴,也不是為了把父母拖上“審判臺”,而是他們終于可以不再否認那時候的感受了。
但往往這時候,最親近的人,反而最容易受傷。
媽媽說:“我那時候那么辛苦,你怎么還怪我?”
爸爸說:“你現在過得好好的,還提那些干嘛?”
甚至還有人說:“我們那時候條件不好,你憑什么計較?”
可問題是,那時候條件不好這件事,孩子也知道啊。
只是,那時候的自己,依然會羨慕別人穿新衣服。
只是那點羨慕、委屈、失望,不代表“不懂事”,更不代表“忘恩負義”。
只是一個人終于想承認:當時我確實有點難過。
而這個承認,不是為了讓誰補償,更不是為了制造愧疚,只是為了讓自己從那一頁人生里走出來,不再用“理解別人”來壓住自己。
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被教導要體諒、要懂事、要換位思考,以至于長大后連“表達感受”都變成了“對別人殘忍”。
我們開始怕——
怕自己一說出什么,對方就難過; 怕自己一誠實,就成了冷血無情的人; 怕自己稍微揭露一點真相,就破壞了一整個關系。
所以,我們只好學會一句萬能的自我安慰:“我不說,是我善良。”
但這種“善良”,真的不是成熟,它只是讓每段關系里都多了一個沉默的啞巴。
04
真正健康的親密,不是彼此背負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很多時候并不是誰真的做錯了。
而是我們都太容易,把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責任。
金明說出“我小時候沒有新衣服”這句話時,她并沒有拉住媽媽說:“你得補給我。”
她自己買了鞋,也沒有花家里一分錢,她已經學會自己去填補那個空白了。
但母親沒有學會的,是:怎么面對“我盡力了,但還是有遺憾”這件事。
這不是她的錯,但這是她自己的人生課題。
她需要自己去和那個“不完美的母親身份”和解,而不是把女兒的誠實,當成一次“否定全部”。
關系最好的狀態,不是你不說、我不痛;
而是你說出你的遺憾,我也能照顧好我的愧疚,我們各自站穩在自己的感受上,不拖累彼此。
愛一個人,不等于你要替他消化所有情緒;
理解一個人,也不代表你得閉嘴、不準表達。
我們都在處理自己的故事,你可以說出你的那一部分,我也不必把它聽成攻擊,
而是說一句:“我聽見了。”
也許我們誰都沒有做得那么好,但這不妨礙,我們都在盡力往前走。
有時候,說出傷,是為了放過自己,不是傷害別人
如果你現在也像金明一樣,開始察覺、開始回頭,不必責怪自己為什么記得那么清楚,為什么還在意。
這不是你不成熟,不懂感恩,而是你終于不再為了“別人能不能承受”,把自己的心情藏起來。
你也不必替別人修補什么。
父母的愧疚,是他們自己要面對的。
你的傷口,是你自己會照顧好的。
我們各自都有過去,也許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各自彌補、各自理解、各自修復。
你買一雙鞋,不是為了怪誰,只是為了抱抱小時候那個,總穿著舊衣服的自己。
我們可以溫柔地彼此理解,但不再彼此承擔。
這,是我們長大之后,給自己最溫柔的自由。
你有沒有試過鼓起勇氣說出過去的遺憾,卻又被誤解成“在指責”?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最想對小時候的自己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也許有人正在經歷相同的誤解和心結。
愿我們都學會溫柔說出自己的傷,也學會放過那些曾經盡力卻不完美的大人。
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多平臺簽約爆文作者,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90后辣媽。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