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集團的港口交易未能按計劃簽署后,李嘉誠終于公開露面,而最大的輸家已經顯現。那么,這場交易還能進行下去嗎?
我們都知道,長和與美國財團,原本計劃在4月2日簽署出售港口協議,可到了那天,交易卻沒有完成。這看似平常的商業交易,其實背后卻涉及到中美之間的博弈,從而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當交易消息傳出后,香港媒體率先發聲,質疑該交易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甚至會影響到“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對此,國家市場監督總局還專門發聲,并啟動審查程序,也就是重點評估該交易,是否構成壟斷或損害公共利益?
據長和高層人士透露,目前這個協議已經處于暫緩狀態,但是沒有明確表明:說要取消。有分析認為,長和集團目前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如果要是終止交易,那么可能會承擔巨額的違約金,甚至高達數十億美元。但如果要是強行推進該交易,那么長和最終必定會丟失中國市場。
而就在這種兩難的處境下,李嘉誠卻一改往日的低調,居然公開露面了。4月3日,他就向新加坡兩家醫院,捐贈治療癌癥儀器一事發表談話,稱這是我的榮幸。在這4分鐘的談話里,他對之前的港口交易只字未提,談話時面帶微笑,好像沒受港口風波的影響。但他在這個時候公開露面,可能和港口交易有關。
畢竟受到輿論風波的影響,目前長和股價大跌,甚至在過去11個交易日,都蒸發了323.6億港元,這對他的家族來說,很明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特別是在眼下,關于港口風波還在愈演愈烈,如果他此時不明確態度,那么股價繼續下跌,也是大概率事件。
而此時,他選擇以做慈善公開露面,可能也是想看看外界的反應,畢竟做慈善,一方面可以贏得大家的好感,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外界對港口交易的關注度。
說白了,就是想看看外界對他的態度,如果大家表現得非常寬容,那就可以繼續推進交易。如果要是效果不好,那就繼續暫緩,然后再尋找合適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老李鐵了心要吃掉這塊“肥肉”,也就是強行交易,那么官方能否阻止?對此,有法律專家表示,根據反壟斷法有關規定,雖然這筆交易并不在中國境內,但只要涉及到損害國家利益,監管部門仍然有權介入。
不過,美方可能不會就此放棄,特別是特朗普可能還會采取其他手段,從而來達成交易。所以就眼下來看,這場交易仍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但不管怎樣,現在最大的輸家已經出現了。其實,在李嘉誠決定出售港口,繞開國家的利益時,就已經注定了結局。現在李嘉誠名下的各大企業,都深受影響,市值蒸發超過781億港元,他在國內的形象也難以挽回,家族企業更是遭到市場的反噬,長和成了最大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