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在我國,每年有大約300萬新發的心臟衰竭病例,是我國當前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除了心臟移植,人工心臟漸漸成為終末期或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4月7日上午,在南京鼓樓醫院,41歲的李先生和家人一起將感謝的錦旗送給了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李先生也是江蘇首例一次性“雙心植入”的患者。
死亡邊緣,左右心室同步衰竭
李先生今年41歲,來自安徽滁州市。春節期間突然反復感冒、惡心嘔吐,同時出現下肢水腫等情況。一開始家人還以為是感冒,或是飲食不規律吃壞了肚子,沒想到癥狀越發嚴重,在當地醫院做完心電圖和心超檢查后,李先生被確診為嚴重心功能不全,情況嚴重,當地醫院建議立即轉到上級醫院救治。
隨后,李先生帶來南京鼓樓醫院,完善各項檢查后被診斷為“急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擴張型心肌病、心包積液”,入院后經診斷符合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Ⅳ級標準,存在顯著肺循環淤血及體循環灌注不足表現?!罢H说男呐K射血功能分數EF為60%左右,而患者的僅為24%。”南京鼓樓醫院心臟外科行政副主任潘俊主任醫師介紹,李先生在心內科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后,效果仍然不佳,指標持續惡化,預估生存期只有六個月。
“換心”是能夠救李先生的方案,但心臟移植供體可遇不可求,植入心室輔助裝置成了當時最佳的方法。然而李先生左右心室同步衰竭導致雙心室泵功能嚴重受損,傳統單心室輔助方案難以滿足全身循環支持需求,在陷入兩難的困境之后,經專科討論,團隊決定采取左右心同步輔助,即同時植入左心和右心雙輔助系統。
180g的“心希望”,七小時植入兩個“中國心”
雙心輔助,目前在國內還極少開展,技術難度高、手術風險大。
潘俊介紹,該手術通過左心室和右心房的主入路,將人工血管分別吻合到主動脈和肺動脈,從而實現對雙心室的同步輔助,適合全心衰竭,且難以獲得心臟供體的患者,或者是不適合做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
雙心輔助技術難度高、手術風險大,江蘇此前還未有醫院開展過同時雙心植入。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和全身治療調整,手術團隊為李先生制定了多項手術風險預案。3月5日,李先生按計劃進入了手術室,手術團隊為患者行左心室、右心室輔助系統置入術。
“我們在術中探查發現他心臟重度增大,心臟收縮乏力,已經到了嚴重心衰的末期。”潘俊介紹,在外科助手、麻醉醫師、體外循環醫生、超聲科醫生、手術護士等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下,開胸、建立體外循環、心尖打孔、泵體植入、人工血管縫合……潘俊有條不紊地先后為患者植入左心輔助和右心輔助。一個人工心臟重90克,李先生的一次性植入了兩個,增加的180g的重量,成了他的“心希望”。
歷經七個小時,手術順利完成。當雙心輔助啟動后,李先生的循環逐步平穩,轉危為安?!笆中g成功只是第一步,要讓兩顆人工心臟協調工作,術后監護及調整同樣十分重要?!迸丝〗榻B,在各項儀器的密切監測下,李先生各項指標逐漸好轉,配合治療與康復訓練,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于今日順利出院。
“之前我在家里走路沒力氣,然后喘氣也困難,現在已經能走上300米了。感謝鼓樓醫院醫護們的全力搶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李先生高興地說道。
人工心臟植入,五年生存率已與“換心”持平
對于重癥心衰患者而言,心臟移植是最終治療手段,在我國每年有1000萬心臟衰竭的患者,其中5%左右是重癥心衰患者,但是每年卻只有500—600個患者有機會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自然心臟移植遠遠不能滿足病人的需要,人工心臟是重要的補充手段。與傳統的心臟移植相比,人工心臟具有無需等待等諸多優勢,同時在國內外都有案例,通過人工心臟的調節,心臟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拆掉‘人工心臟’,恢復正常生活?!迸丝”硎?,從臨床觀察來看,人工心臟植入后,患者五年的生存率已經與“換心”持平。如今,還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心室輔助器械研發、上市,將為終末期心衰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彥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