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大量接觸美能達鏡頭之前,很難想象富士GFX中畫幅系統的轉接的盡頭竟然是美能達鏡頭。
富士中畫幅GFX系統,除了極致的畫質和影調外,另外一個有趣的玩法就是轉接各廠家的鏡頭。之所以會產生針對富士GFX系統的轉接,一方面是早期的富士GF系列鏡頭太少,另一方面則是富士GF系列鏡頭價格高昂。
在使用富士GFX中畫幅系統之前,由于手頭有一系列佳能的鏡頭,所以刀客的富士GFX系統,在保留了幾只常用的富士鏡頭頭外,其它的鏡頭一直采用的是佳能鏡頭的轉接方案。然而在佳能的轉接方案中,能使用的鏡頭為數并不多。能完美覆蓋中畫幅的佳能鏡頭只有佳能EF40mm/2.8、EF300mm/2.8和適馬EF口的DG 100-400mm/5-6.3 OS和DG 40mm/1.4 Art、DG85mm/1.4 Art等幾款鏡頭,而且有幾只鏡頭轉接后還有些許黑角。
去年在二手市場淘舊鏡頭,找到了幾只美能達的老鏡頭,有MC\MD手頭鏡頭,也有幾只美能達A卡口的自動鏡頭,為了測試這些鏡頭的在現在數碼相機的表現,嘗試把這些鏡頭轉接到了佳能RF系統,其表現出人意外的好,于是就有了將這些鏡頭轉接到GFX系統上的想法。
于是,將美能達A卡口的幾只鏡頭轉接到GFX系統上,效果出奇得好。美能達AF24mm/2.8,50mm/2.8 Macro、100mm/2.8 Macro基本可以完全覆蓋中畫幅,沒有黑角,甚至連變焦100-300 APO,70-210/F4都可以接近完美。而在轉接美能達MC/MD鏡頭時,就顯得更為夸張。MC35/1.8、MC35/2.8、50/1.4、58/1.4、85/2、100/4、135/2.8、200/3.5等鏡頭都能完全覆蓋GFX的像場,變焦鏡頭70-210/F4、100-200/F5.6也比較好地覆蓋了GFX的畫幅。
這確實很意外。以前在一些社區看到了有人轉接手動鏡頭,但仍然主要集中在120相機鏡頭和一些高端品牌鏡頭,對一般用戶的幫助不大。而美能達當年的老鏡頭不僅量大價低,而且其色彩表現一直在行業獨樹一幟,與富士的色彩配合起來色彩表現會更加出色。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市場上的美能達鏡頭轉GFX機身的轉接環,都是手動對焦的,美能達自動對焦鏡頭轉接到GFX機身上,也只能使用手動對焦。這一點對要求高一些的人來說,并不完美。但對于拍攝風光、人像題材的環境,手動對焦對拍攝影響不大。
由135系統轉接到GFX系統后帶來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焦距和光圈的轉換系數,中畫幅等效135系統的轉換系數為0.787,所以135系統的50mm焦距轉接到GFX系統后會接近廣角,實際的視角會成為39.35mm,光圈也隨之改變,F1.4的光圈會變成F1.1,而F1.2會變成F0.944的光圈,這就會喜歡大光圈虛化的朋友帶來了更為有趣的玩法。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幾十年前的老鏡頭,能不能喂飽現在5000萬像素的傳感器?為此刀客將前面所提到的幾款鏡頭的實際表現,與富士原廠鏡頭進行了一一比對。將富士原都廠的 GF35-70/4.5-5.6和GF23/4 R LM WR作為參考,從像場和分辨率方面進行一些測試。
MC W.ROKKOR-HH 35MM F/1.8
美能達MC35mm F1.8是一款傳奇鏡頭,就是傳說中的“漫步者”,從成像素質來看,是當年手動鏡頭中翹楚。這只鏡頭采用了6組8片結構,光圈葉片6片,鏡頭直徑55mm,最近對焦距離0.3米,做工相當扎實。后續的Minolta MD 35mm F/1.8雖然保持了相同的鏡組結構,但在用戶中間影響就差了很多。
這只傳奇鏡頭不僅在畫質上有優秀的表現,在像場方面,也出奇的好。在轉接到富士GFX系統上,暗角幾乎不可見,完美覆蓋了4433畫幅。
漫步者轉接到GFX上后,焦距變成了27.54mm,接近28mm廣角,最大光圈也F1.8附近。
分辨率方面,中心畫質非常優秀,肉眼觀察與GF35-70鏡頭的35端沒有什么區別。
然而在邊緣畫質方面,光圈縮小到F8至F11,邊緣畫質沒有提升,畫質很軟,分辨率不高,無法與現代鏡頭相提并論。當然了,如果考慮到轉接后這只鏡頭變成了28mm F1.4的廣角,邊緣成像偏軟也就可以接受了。
事實上,這種邊緣畫質不高的影響,在近攝時表現明顯,但在日常使用時,影響很微弱,只有在極限的四角能感覺到畫質明顯下降,整體分辨率依然還是很優秀。
這只鏡頭另外需要注意的點就是焦距的變化。35mm/1.8原來是新聞記者和人文攝影者的最愛,但當鏡頭參數變成28mm/1.4時,這就變成了一只偏重于風光攝影的鏡頭。而另一只MD58mm/1.4則更適合人文攝影環境。
MC ROKKOR 58mm F1.4
美能達早期的鏡頭制造工藝優秀,用料也很足。在標準系列中,除了聲名顯赫的MC58mm/1.2之外,經濟實用的58mm/1.4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對于漫步者,這只鏡頭在轉接后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美能達后的的50mm/1.4表現不好,像場縮小了不少,不僅暗角明顯,而且有黑角,這也間接證明了后期美能達鏡頭做工多少有些縮水。
MC ROKKOR 58mm F1.4在轉接到GFX系統后,性能參數變成了45mm/1.1,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焦段。
在像場覆蓋上,這款鏡頭完全覆蓋了GFX的畫幅,四邊有輕微暗角,幾乎可以忽略。
在實際拍時,四邊暗角幾不可察,非常完美。
分辨率方面,全開光圈,邊緣偏軟,中心畫質接近GF35-70。當光圈縮小至F5.6,中心分辨率與GF35-70幾乎沒有區別,四角的分辨率要低一些,能明顯分辨出。
MINOLTA MD 85MM F2
美能達MD 85mm F2相對傳說中的F1.7上市要晚一些,目前的市場價格也很便宜,但這只鏡頭的素質卻不應補低估。
這只鏡頭在轉接到GFX系統后接近完美,四角無暗角無黑角,分辨率也優秀。
在分辨率方面,中心區域MD 85mm F2有一些色散,分辨率略低于GF35-70,對比度略好于后者。邊緣畫質略有下降,與GF35-70相比有較為明顯的差距,但低分辨率區域只在四角,對日常拍攝影響不大。
從實拍樣片看,MD 85mm F2在色彩方面要比GF35-70要好很多,分辨率實際表現很好,中心畫面很銳。
MD 85mm F2轉接后焦距和最大光圈變為67mm F1.6,與常規焦段相比,有點奇怪,但作為70mm焦段用,倒也沒有什么影響。
MINOLTA MC TELE ROKKOR 135MM F2.8
美能達135/2.8是一只非常實用的鏡頭,成像素質不錯,轉接到GFX系統上,變成了參數接近105mm F2.2的鏡頭,非常適合拍人像。
在轉接到GFX系統后,MC TELE ROKKOR 135MM F2.8四角有較為明顯的暗角,并非是黑角,對日常使用影響不大,后期校正后剪裁幅度很小。
在分辨率表現方面,MC TELE ROKKOR 135MM F2.8較富士GF35-70套頭要低一些,放大到100%對比,這只頭仍然具有典型的早期鏡頭的特征,色散可觀察到,相對于現代鏡頭銳度要差一些。
但相對于其它美能達鏡頭,這只鏡頭的邊緣畫質下降不大,與GF35-70相比,雖然分辨率不占優勢,但差距沒有那么明顯。
從實際拍攝的結果來看,MC TELE ROKKOR 135MM F2.8的色彩和分辨依然能打。
總體來說,這是一保值得轉接玩一下的鏡頭。
MINOLTA MD 70-210MM F4
這是一只1958年上市的輕便性變焦鏡頭,也是有傳奇色彩的一只鏡頭。鏡組結構采用的是9組12片結構,徠卡也依據這一款鏡頭推出了相同結構的鏡頭,但鍍膜與這只鏡頭不同。
這只鏡頭轉接到GFX系統上,從70端到210端都能覆蓋4433畫幅,但210端有可察覺的暗角。
到210端,暗角比較明顯,后期可以校正后影響輕微。
盡管有明確的暗角,但在實際拍攝中,后期略作裁剪,對實際效果影響不大。同時雖然測試樣張顯示分辨率不高,但在實際拍攝中,無論是70(55)端還是210(165)端,當光圈為F11(F8)時,畫質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下面這張照片就是210端的拍攝結果。
MD 70-210MM F/4轉接到GFX系統后,焦距變成了55-165mm,最大光圈變成了F3.1,這是一個非常實用且有趣的焦段,甚至可以當成掛機頭使用。
考慮到大家的閱讀體驗,下面直接給大家美能達各種鏡頭的測試結果。
ROKKOR-TC 100mm F4
轉接后參數:78.7mm F3.1
像場覆蓋:輕微暗角接近完美,無黑角
畫面素質:中心畫面素質不錯
特色:迷人的焦外。
MC TELE ROKKOR 200mm F3.5
轉接后參數:157mm F2.75
像場覆蓋:無暗角,像場覆蓋完美。
畫面素質:中心區域畫質優秀,邊緣畫質有所下降。
特色:色彩復古。
另外,美能達MC 35-70/3.5這只鏡頭也可以一用,在35mm端有明顯的黑角,但在40mm后就完美的覆蓋了GFX的像場,而且這只變焦鏡頭的中心畫質接近于同期美能達定焦鏡頭的分辨率,也非常適合于日常掛機使用。
至于美能達AF自動對焦鏡頭,我們下期再講,那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