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不帶卡,寸步也難行”,本以為進入了掃碼支付時代,銀行的實體卡可以成為歷史。
沒想到如今又變回了冰冷的現實,銀行卡最好還是要隨身攜帶。
近日,“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一紙公告,宣布關閉自動存取款機的掃碼存款功能。
至此,全國超50家銀行已集體按下無卡存取款業務的“暫停鍵”,從工行、建行到地方農商行,無一幸免。
一邊是銀行宣稱“優化服務體驗”,另一邊是用戶舉著現金在ATM機前手足無措。
“無卡自由”再度成為歷史,這場看似技術升級的“斷舍離”,究竟是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還是對有零散現金存款需求客戶的無情拋棄?
一、銀行業“無卡化”大撤退
近幾年來,銀行業掀起了一場無聲的“無卡革命”。
據不完全統計,工行、農行、交行等國有大行,以及興業、民生等股份制銀行,已陸續關停無卡存取款、掃碼取現等功能。
僅2024年,工行暫停手機銀行無卡取現,交行取消預約取款服務,農行關閉掌銀無卡取款,上海農商行甚至叫停企業客戶的無卡業務。
業務暫停的背后,不完全是銀行在倒行逆施,而是基于安全考慮的無奈之舉。
無卡存取的身份驗證被專家稱為“紙糊的盾牌”,掃碼登錄、手機驗證看似便捷,卻為電信詐騙和洗錢留下隱患。
某城商行因掃碼存款漏洞,導致用戶百萬資金無法溯源,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涉詐資金通過無卡渠道轉移的案例同比激增37%。
銀行內部統計顯示,無卡存取業務量占比不足1%,但單臺ATM每年的維護成本還要幾十萬。
與其守著“無人問津”的舊功能,不如全力押注數字化新戰場。
掃碼存款雖然解決了忘帶卡的難題,但一套流程耗時至少要2分鐘,而插卡存取僅需10秒就能全部搞定。
二、一場安全與便利的零和博弈
作為零售業務的標桿,招行的每一步調整都牽動行業神經。
其關閉掃碼存款的決策,不僅基于安全與成本考量,更釋放出銀行業務全面向數字化傾斜的信號。
數據顯示,招行手機銀行用戶已突破1.8億,智能柜臺替代率達92%。
在反洗錢與反詐壓力倒逼改革的背景下,央行259號文要求加強無卡業務風險管理,銀行若繼續“帶病運行”,罰款可能遠超維護成本。
銀行內部人士坦言:“與其被罰,不如主動砍掉”。
移動支付普及后,現金交易占比從2018年的48%驟降至2024年的6%。
無卡存取業務已成“舊船票”,難登數字化“新客船”。
而支持者認為,“銀行卡+密碼”雙驗證比掃碼更安全,更痛斥這是對無卡便利的“數字驅逐”。
很多上班一族的遭遇頗具代表性:“以前靠掃碼存取款,下了班還能在自助銀行辦理,現在只能中午跑網點排隊辦業務,壓根沒有這些閑工夫。”
三、銀行還有“第三條路”
盡管移動支付席卷全國,但仍有三大群體難以脫離現金。
2.5億老年人中,超60%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偏遠山區網絡覆蓋率不足30%,現金仍是硬通貨;自然災害、系統故障時,現金占據最后一道防線。
銀行可以優化業務,但最好不要一刀切。
直接關停無卡業務看似高效,實則是將成本轉嫁給用戶。
建議銀行探索折中方案,保留小額無卡存取,例如單日限額5000元,滿足臨時需求。
升級身份驗證技術,推廣“刷臉+語音”雙重核驗,替代單一掃碼。
央行已明確“不得排斥現金”,違者將進行處罰,這為銀行劃定了底線,數字化轉型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為代價。
銀行的無卡化“大撤退”,撕開了數字化時代最現實的傷口。
真正的進步,從不是用“便捷”綁架選擇,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體面地享受金融服務。
無論是掃碼還是現金,刷臉還是存折,銀行的核心使命始終未變,讓錢安全流動,讓人從容生活。
畢竟,科技可以迭代,但人性的溫度,永遠無法被算法替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