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焦文娟 廣州報道
4月7日晚間,“小米公司發言人”辟謠稱,目前 SU7 車型的投保服務平穩正常,網傳信息嚴重失實;同時,關于“SU7出險率是同價位車型數倍”的謠言,同樣毫無事實依據。
針對網絡流傳的小米車型拒保相關傳言,小米稱:經與我司合作的五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逐一確認,上述公司均表示從未出具過任何拒保通知,相關文件確系偽造。此外,經同業公司校驗,該偽造文件亦不符合保險公司內部文件格式、行文標準和用章通行規范。
此前在4月2日,小米還曾否認社交媒體上流傳一份《致所有關心小米SU7事故的用戶和公眾的一封信》屬實。該信中提及事故的善后工作以及小米對此事的態度。
小米致死事故爆發于4月1日。此前曝光于網絡的視頻及圖片顯示,安徽一新能源車撞上高速公路中間護欄起火燃燒,另有被燒毀的車架顯示事故車輛為小米SU7,車頭已經基本全毀。
有自稱系車乘人員家屬的網友表示,“3月29日晚車輛撞擊護欄導致車門鎖死,電池爆燃,車上三人活活燒沒了。”
4月1日,媒體從銅陵市樅陽縣政府辦公室獲悉,該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樅陽縣公安局相關工作人員稱,“這個事屬于高速上面的,是屬于銅陵市(公安)局那邊管轄的”。
目前,該事故仍被廣泛關注,輿論的討論方向已經走向對智駕是否安全的探討。
據小米公司發言人的介紹: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根據小米汽車官網,小米SU7標準版在智能駕駛配置上采用的是Xiaomi Pilot Pro,硬件包括1顆Orin芯片,算力84TOPS,無激光雷達,1個毫米波雷達,這些與SU7 Pro和SU7 Max有明顯的差異。
4月1日晚間,雷軍回應稱已配合警方提交數據。他表示,小米目前已經成立了專項小組,并在3月30日已經趕赴現場。
“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雷軍在微博中寫道。
但家屬質疑其溝通滯后與車輛安全設計缺陷。輿論普遍質疑智駕技術可靠性不足、車企過度宣傳“智駕平權”與實際能力脫節,以及L2級輔助駕駛責任邊界模糊等問題。
據本報此前報道,目前仍有5大疑問待解,包括車門到底能不能打開?自動緊急剎車系統為何沒有觸發?反應時間為何只有2秒?等疑問。
但針對該事故的疑點,小米官方尚未做出全部回復,事故原因仍在調查當中。
SU7事故發生后,雷軍的微博也一度處于停更狀態,小米集團多位高管的微博也在事故發生后短暫停更。4月6日,在小米成立15周年之際,雷軍和小米高管才發文紀念小米成立15周年。
小米汽車原本處于高歌猛進的階段。據小米汽車公布數據,過去的2024年,小米SU7系列首年交付量達13.5萬輛。僅一年時間,小米就達成了過去蔚來、理想、小鵬等新能源車企用7~8年才實現的交付量。到了2025年,僅3月份,小米SU7交付量就超過了2.9萬輛。據雷軍本人透露,截至目前,小米汽車累計交付量已經突破20萬輛。
SU7事故,或將是小米汽車創立三年以來遭遇的最大信任危機。
截至4月7日收盤,小米股價跌幅超過20%,市值已經重回萬億以下,單日市值蒸發超2600億港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