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南京古籍書店即將重新開業(yè)”的消息引發(fā)關注。不少市民感慨,“這里藏著幾代人的青春記憶。”4月7日,現(xiàn)代快報記者從書店負責人處證實,這座承載南京百年文脈的民國建筑正在進行重新規(guī)劃,即將迎來新一輪升級改造。
古籍書店位于楊公井和太平南路的三岔口,是一幢古樸的民國風格的小樓。門上,紅底金字招牌寫著“古籍書店”,再上面,是一塊石刻招牌,雕著“中華書局”。
時光倒流到民國時期,南京的文化心臟還不是新街口,而是太平南路的“花牌樓”一帶。這里曾是書店云集的“文化圣地”——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數(shù)十家書店鱗次櫛比,文人墨客絡繹不絕。
古籍書店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中華書局南京分局”,書店建筑“中華書局舊址”目前分別被文物部門、規(guī)劃部門認定為秦淮區(qū)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南京重要近現(xiàn)代建筑。1956年后,書店由南京新華書店接管,國學大師胡小石題寫的“古籍書店”牌匾沿用至今。
作為知名的老字號,這里不僅是愛書人的“精神糧倉”,更承載著城市的文化印記。據(jù)了解,傅抱石、武中奇、亞明等當代著名畫家、文化名流都曾是書店的常客。
古籍書店還在多年的服務工作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服務項目,如過期雜志的收集配套,多卷集圖書的配套,線裝本古籍書及舊書的收購、整理、修補,缺書登記,代辦購書手續(xù)等,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這座百年書店承載的特殊情感,在不同代際讀者心中留下獨特投影。
已故著名學者常國武先生,曾深情回憶南京古籍書店給他教學事業(yè)帶來的幫助。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決定為畢業(yè)班同學開設一門專題提高課“司馬遷與《史記》”。經過系里討論,這門課最后決定由常國武來講授。
想上好這門課,不僅需要扎扎實實備課,手頭還必須掌握大量資料。“我首先找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出版的有關司馬遷及其《史記》的圖書目錄,然后請營業(yè)員小殷據(jù)此幫我搜尋。不消一個小時,他便給我找出了幾十種,有的還是線裝本。”在店員的熱心幫助下,常國武拖了一三輪車的書回到住處,連夜閱讀,通宵備課。
在南京煉油廠退休職工吉衛(wèi)明的記憶里,古籍書店的每個細節(jié)都刻著青春印記:“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們的班車在雞鳴寺有停靠站。下車后沿著成賢街、碑亭巷走到楊公井,就是古籍書店了。”他清晰記得胡小石題寫的牌匾和書店一樓的陳設。“我那時候喜歡看一本畫冊,叫《藝苑掇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期刊,八開大,介紹中國古代畫家和書法家以及相關的理論文章。”
南京市民張先生記得上大學時,“和同學騎二八自行車從南師大隨園校區(qū)過來,在書架前站到腿麻,必須去隔壁四川酒家吃兩籠小籠包才算圓滿。”
南京市民沈先生說,1999年前后,他經常去逛古籍書店:“我當時在讀大學,專業(yè)是美術,老師說,到古籍書店能找到林散之先生的字帖。于是我就去了。記得書店里的樓梯是暗紅色木質的,有點類似于上海亭子間的那種小樓梯,窄窄的,走上去咚咚響。一樓有紙、筆、字帖這些。有一陣子,二樓還賣音像制品。”
時光荏苒,古籍書店見證了一代代人的讀書時光。如今,古籍書店即將迎來改造升級,不僅是建筑的新生,更是一場關于城市記憶的接力。現(xiàn)代快報將持續(xù)追蹤這座百年書店的煥新之旅。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白雁 裴詩語/文 張文穎/攝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