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動好書
上圖發布X世紀好書
為進一步提升世紀出版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自2024年12月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攜手上海圖書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開啟為期一年的“世紀好書”精選書單發布活動。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朗朗動聽”欄目,每月呈現一期“上圖發布 X 世紀好書” 精選榜,用聲音傳遞文學經典,傳播優秀文化,持續為聽眾、讀者開啟一場場知識與文化的盛宴。
“世紀閱讀”公眾號從中精心篩選,今日特別為讀者帶來陳凱朗讀的《特呂弗的電影課》片段。在這里,原本靜臥于書頁間的文字,掙脫紙張的禁錮,化作靈動音符,于空氣中自在流淌,邀您一同感受這份獨特的閱讀體驗。
點擊收聽
《特呂弗的電影課》片段
怎樣才能學會拍電影?您是怎樣學會拍電影的?
要什么都嘗試一下,我想,然后,要去想想為什么結果很糟糕。我們會在這時候想:本應該做這,做那。本應該后退一點,繼續拍某個人。本應該在室內拍,而不是去室外。本應該夜里拍,而不是白天拍……通過不斷自我批評,錘煉出一種助你前行的規則。
您是否還準確記得您發現電影的那一天,以及您決定從事電影的那一天?
不記得,因為這種日子不是……發現電影的事情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至于拍電影、在電影行業工作的想法,它是分步逐漸形成的。一開始,我想我以后會去寫劇本,因為我覺得自己更適合文學方面的工作。在為我看過的電影寫評論時,我心說:“瞧,我其實可以幫他們寫故事,給電影寫故事。”我真的是逐漸想要成為導演的……
您不記得您是從哪一刻起覺得這事能成的嗎?
不記得,是隨著信心逐漸堅定的。我很羞怯,我那時想的更多的是文學方面。與雅克·里維特這樣想著干導演的人不同。是他第一個說:“我們來拍電影!”而我,我一直在思考故事結構。我說:“不,這個故事本可以講得更好。那里那一點本應該用另一種方式呈現。”事實上,當我不喜歡某部影片時,我會重寫劇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構建。我會思索它應該是怎樣的,特別是在我開始寫影評的那個時期。我怎么著也得在文章里寫點東西吧!
我感覺您相當一部分動力來自對陳見的抵抗。這種抵抗在您身上一直很強烈嗎?
是的……即便陳見也可以為我所用!有時候,我并不討厭從俗:這既贏得了時間,又能產生一種所需的諷刺。
我們講述的故事有其內在張弛。有些時候需要說真話,有些時候需要分散注意力、推進故事或逗樂。同一場景既有擺明的真也有擺明的假,會讓觀眾無法接受,中途放棄。[……]
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充當了職業生涯最初動機的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一個場景接一個場景說出真相的欲望、意愿,不會成為一直的動機。我認為到后來,我們會發現關鍵不在于真相。或者更確切地說,真相是一種可以通過非常間接或者非常人工的方式達到的結果。只有真相并不夠。否則那就拍一輩子紀錄片好了,只記錄真實的事情。我們拍下那些事情,希望結果大致可信,而即便這樣,也必須操縱現實,在時長、垃圾時間等方面做文章。長期從事電影即是發現弄虛作假的重要性、樂趣與局限性。
觀眾對您意味著什么?
觀眾是影片的最終目的。我無法拍一部沒有觀眾的影片。[……]同樣,我想象不出沒有觀眾的影片。觀眾是影片的一部分,而且海報和采訪也是一樣。鑒于我在工作中比較依靠本能,采訪會迫使我進行理性總結,解釋我的意圖。我認為一部影片徹底完成之時是我做完最后一次采訪之時。觀眾是影片的一部分,他們是影片的共鳴。
聲音演繹
陳凱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新聞廣播《990早新聞》播音員、主持人 。
相關薦讀
《特呂弗的電影課》
[法]讓?科萊 等采訪
[法]貝爾納?巴斯迪德 編訂
夏燕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1年,弗朗索瓦·特呂弗,激情的前影評人,對自己的電影展開自我批評。從《淘氣鬼》(1959)到《隔墻花》(1981),圍繞影片片段與拍攝花絮,特呂弗深情、坦率地回顧職業生涯。在這些珍貴的交流中,他回憶某些影片的緣起,揭曉它們制作中的秘密,并不憚于嚴厲批評自己的若干導演方式。
這次長篇訪談勾勒出一位無止境的藝術家的肖像,如今配以大量圖片,首次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不單是一堂電影課,更是對“什么是電影?”這個根本問題的回答。
丨作者簡介丨
弗朗索瓦·特呂弗,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代表人物,讓·雷諾阿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繼承人,弗朗索瓦·特呂弗激情捍衛電影作者的身份。他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制作公司“馬車影業”,執導了約二十部長片,有的改編自文學作品(古迪斯、 羅謝、布拉德伯里),有的是原創劇本。他的作品有幾個偏好的主題:童年(《四百擊》《零用錢》),兩人世界的坎坷(《偷吻》《婚姻生活》),寫作(《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癡男怨女》)。他的《四百擊》(1959)與《最后一班地鐵》(1980)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日以作夜》(1973)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令他享譽全球。特呂弗于52歲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至今傳播、出版不衰,并被贊譽為法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貝爾納·巴斯迪德是電影史教師、研究者,著有《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淘氣鬼〉》一書,并編訂了另兩本關于特呂弗的學術研究資料:《〈藝術·演出〉評論集,1954—1958》和《與作家的通信》。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