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核集團“1730個崗位收到119萬份簡歷”的話題引發輿論熱議。爭議發生后,“中核招聘”發布消息稱,中核集團2025屆校園招聘共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每位學子可以平行投遞20個崗位,以期實現崗位需求與人才特長、意向的精準匹配,對此前發布的數據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
相比于“119萬份簡歷”和“1730個崗位”的強烈對比,當事企業實質上為425284名求職者提供了約8000個崗位,錄取比約為50:1,競爭不小,但也不算太夸張。比如,2025年國考有341.6萬人報考,錄用比例約為86:1,一些待遇較好的互聯網公司,求職競爭也相當激烈。就此而言,招聘單位其實不必在招聘文案里過度強調收到了多少份簡歷,否則很有可能引發公眾的誤解,甚至引發輿情。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此事之所以引發關注,無疑也與當前高校畢業生感知到的就業壓力息息相關。
在開展招聘工作時,用人單位還應想方設法讓求職者感受到人性化的溫度,以此給自身形象加分。一方面,主動公開錄用人數、報名人數、招錄比等關鍵數字,有助于體現用人單位的真誠與招聘流程的透明。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要注意公開信息的方式方法,避免給求職者制造焦慮,乃至“在別人傷口上撒鹽”。對應聘者的共情、對社會情緒的體察,也能體現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感。
具體而言,用人單位在發布招聘相關信息時,不妨多考慮外界觀感,理解求職者急切的心理。在相關文案的具體表述上,可以多用鼓勵性、建設性的文字,多一些溫暖的關懷。即便對于那些求職路上的“落榜者”,也不妨采用“你與我們的崗位匹配度不高”“目前感覺還不太合適”之類比較穩妥、偏向中性的表述。
在這方面,有一些正面案例值得參考。在2022年寧波市級機關單位公務員考試面試之后,1141名落榜者收到一條來自寧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安慰與鼓勵的短信,有求職者就表示“被這座城市‘暖’到了”。翻閱媒體報道,深圳、威海等地也曾向考公落榜者發送過這樣的短信。這些細節上的關心,看似微不足道,其實足以讓那些在求職路上一時困頓的人感到難得的溫暖,也能樹立相關單位愛才惜才的用人觀念,可謂雙贏。
正如中核集團在最新推文中所言,“我們將用心傾聽、認真記錄每一位應聘者的聲音,持續改進每一個細節,用真誠搭建雙向溝通的橋梁”,用人單位多一些對求職者的尊重與關懷,才能更好實現用人單位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