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篇文章,發現一個悖論:社會和教育,給咱們灌輸著學個技能,然后就能靠這個技能工作謀生,直到退休。
可如今,能干一輩子的工作除了公務員和事業編,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可許多人卻還沒意識到,工作的盡頭已越來越近。
退回到四十年前,那時候工人能在一家工廠從學徒干到退休。主要那時候處在計劃經濟時代,沒啥海外市場,技術發展緩慢,也很少有外部競爭。疊加那時候畢業分配制、企業分房的政策,工人穩定性很高,對企業認同感極強。
近些年情形與當年不同,極少有人能在一家企業干到退休,少數能在同一領域干到50歲左右。絕大多數則是不斷跳槽,在50歲之前被優化。尤其是新冠疫情后,這個年齡逐漸下降到40歲,甚至在IT等一些行業降至35歲。
因此,社會中普遍存在一種很喪的思潮:內卷的盡頭,是自謀生路,是靈活就業。
造成這一長期變化的根源,來自一場“上書請愿”。
90年代后期眼瞅著國外迅速發展,一堆經濟學家集體“上書”,說要開拓海外市場,推動經濟發展,從而帶動科技進步。于是咱們搞外貿,加入WTO,進入了發展快速車道。
之后很長時間,只要咱們這邊生產出來,外面就有人買。為了多掙錢,人們越干越猛,倒班、加班現象順理成章出現。
加入WTO也帶動了咱們技術快速進步,從2000年初互聯網,到電商、數字經濟,再到當下AI智能。可以說,近二十年咱科技上的進步幅度,超過過去五千年總和。
技術更迭的加快,帶來了至少兩個層次的負面效應。
第一方面體現在教育上。互聯網風口引發了學歷升職,當時大多數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后都拿到了高薪,短時間實現了買車買房,甚至財富自由。
由此帶起了教培行業發展壯大,繼而引發家長“雞娃”情緒,對教育投入空前高漲,造就了萬億級別的教培市場。
但是隨后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激增,近幾年更是超千萬畢業涌入社會。學歷稀缺性大幅降低,造成貶值嚴重。
還有個現象這幾年尤為凸顯,無數家庭花費巨資、全力托舉出來的大學生,四年苦讀畢業到社會求職,卻發現所學知識和技術,跟不上技術的迭代,已經落后甚至落伍。
另一方面,工作多年的中年人,既要面對職場競爭,又要抽時間照顧家庭,還得花精力不斷提升職業技能。縱然如此,被優化的焦慮依然愈發強烈。
為了避免被優化,他們被迫接受降薪、996,沒有加班費等形式的壓榨。因為工作太難找,并且似乎企業都一個樣,給得錢少、干的活多,還有很多不合理情形不得不接受。
其實,這不能完全怪企業,它們也不容易。
加入WTO后,不少企業賺到了錢,但有很多都是初級加工企業,產品沒什么技術含量,靠著便宜人工和加班加點來提高產量,以低價低利潤贏得市場。
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大多是國內同行。大家水平相當、都沒啥技術優勢時,只能比拼壓榨員工,來獲得更多利潤維持生存。
近些年,這類企業經歷了幾波倒閉潮,這既是咱產業升級刻意為之的結果,也是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數據顯示,近十年咱們國家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有一部分企業,是在瞅準市場短期機會后,靠嚴苛的壓榨,暴利賺取快錢,迅速退場。這類企業從來沒想過要穩定發展、長期獲利。
同類數據中,美國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是8.2年,日本及歐洲是12.5年。
可見,在時代發展、技術更迭,以及就業市場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之下,想在一家企業或想靠著一門技能就工作到退休的想法,或許該淘汰了。
這種想法本身沒錯,只是不適合這個時代。
更重要的是,如果繼續保持這種想法,等到遭遇40歲危機,距離退休還有20多年時再去尋找出路,為時晚矣。
這個時代,你可以說競爭激烈,也可以說內卷嚴重。不論現狀如何,想辦法生存下去是每個人必須長期思考的問題。
你得先在心里接受一種“現實”:未來某一天,你賴以生存的技能會被淘汰、謀生的工作會被取代。
這個現實,越早接受、越早著手準備,對你越有利。你需要在它失效前,給自己準備另一條謀生的路。可以是一個副業,如短視頻、網店,也可以擺攤零售,還可以是水電維修、家政服務等等。
我的建議是:走為別人提供服務的路子,這類服務好在是個人都會有需要;且不需要高投入,不需要面向很大群體,并且具有復利性。
其實,這些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咱們社會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每個人都被逼著“內卷”,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所以才會有“來吧,互相傷害吧”,這樣無用且過度的消耗。
內卷,從啥時候,從哪開始的?
這還得從WTO說起,上文說到過,加入WTO后咱們為了賺錢出現了加班。當時咱們產品低端沒啥技術含量,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內卷出現。
隨后互聯網崛起,這個領域雖然利潤高,但是競爭異常激烈,并且時效性較高,誰先發布產品便可以占得先機,于是IT行業996出現了。
互聯網企業高利潤,讓許多大學生快速實現學歷變現,帶動了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引發了“雞娃”熱潮。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又促使教培行業蓬勃發展,高峰時頭部企業年薪百萬招聘老師。
在教培行業宣傳鼓吹之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深入人心,父母為了孩子能讀大學、考名校,不遺余力投入金錢和精力。教育,變成了一場投資競賽。
但是,高校的持續擴招,使得近幾年都是上千萬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供大于求,薪資必然不斷降低。
薪資降低,學歷帶來的資金回報速度自然越來越慢。可即便如此,教育內卷趨勢卻絲毫沒有得到緩解。尤其今年在教育部大范圍強推雙休政策時,部分極端的家長提出反對,說:雙休會害了這一代孩子。
卷,已深入骨髓;不倦,反而難以適應、無法接受——這肯定是一種病態。
孩子從出生,到畢業工作,都被內卷脅迫著,已經嚴重危害了社會的均衡發展。
年輕人工資低不敢戀愛、不愿結婚、不想生育,中年不敢消費,沒錢消費,被加班、單休、996控制到沒時間消費。
這般社會現狀,內需怎么可能旺盛得起來,經濟怎么能夠好轉?
很多人羨慕胖東來,因為人家老板尊重員工,給員工足夠,甚至遠超出員工期待的薪資。員工感受到企業的認可和尊重,發自內心努力工作,做好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大利潤。
這種企業視員工為重要財富,員工擁戴企業進而反向助力企業發展,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場景。
知乎一位網友分享:胖東來員工,對自家產品極為認可,幾乎不會花錢去其他超市買生活用品。而胖東來,也為了回饋員工,在福利待遇、折扣力度等方面給予最大優惠。
這種企業和員工的雙向奔赴,如果可以放大到整個社會,形成“良性循環”,咱們每個人和每家企業,都將是長期受益者。
但是,這樣的改變,胖東來靠的是老板于東來的大愛。要放大到整個社會,靠企業肯定不現實,只能靠制度。
如果制度能做出這兩方面改變,或許能讓“內卷”逐漸變成良性競爭。
一、強制加班費
現在加班嚴重,主要因為免費。很多企業覺得不讓員工加班,就是浪費。
一旦加班必須付加班費,且加班費率遞增,加班現象和文化就會被瓦解。因為老板知道你工作八小時后,基本沒啥工作心思,效率會大打折扣,與其留著你加班還得付加班費,必然選擇放你回家休息。
不愿付費的加班,都是虛假加班要求。等到形成了老板不愿付費,員工不愿加班風氣后,每天八小時,周末雙休成為常態,人們就有時間休閑、消費,經濟就能夠從底層被激活,進而逐層帶動各個產業。
我知道有人會說博主想得太樂觀,人們有時間,還得有錢才能消費。別急,看我的第二點想法。
二、用制度規定企業用工成本
昨天文章提到,商超零售行業原先普遍認為:人工成本不能高于12%,否則無法盈利。但這一說法被胖東來人工薪資成本占30%,但毛利率依然能夠維持30%的“奇跡”所否定。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當企業和員工“雙向奔赴”時,企業用工成本雖然增加,但員工個體所創造的價值也在增加。
所以,為了保障員工利益,讓員工有錢消費,也為了避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于資本手中,降低企業賺快錢離場的可能,可以設置一個不同行業人工成本比例制度,并要求企業嚴格提供完整、真實的數據。
如果人工成本低于制度要求(比如商超人工薪資成本低于30%),對企業實施差額兩倍罰款,并將這些錢一部分發給員工,另一部分用作獎勵;如果等于或高于要求,則適當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長期發展。
這兩個措施,短期來看勢必會導致一些企業活不下去,增加一些企業的生存難度。但長期來看,一定對整個社會有利的。
當然這是理想化的想法,真要實施必定還需要配合教育改革、市場宏觀調控等手段,以及在改進過程中不斷根據涌現出來的新問題進行調整。
改革注定不簡單,我也沒那么大本事,能幾句話就把改革方法給定了。
這跟產業升級其實是一個道理:一些利潤低、沒技術、靠壓榨員工生存的企業,本就應該淘汰,當然這勢必會造成一部分人短期失業,任何改變都是有代價的。
但這些人完全可以在經濟被激活后,由人們旅游、休閑、娛樂帶來服務業需求提升和崗位增加所接納。
剛過去的清明節,人們出行火熱,所以大家是有休閑需求,也有消費意愿的,只是被時間和收入所限制。
更重要的是,形成良性循環后,縱使技術更迭加快,中年人跟不上進步速度,被大學生、年輕人取代。但是被職場淘汰下來的他們,可以用年齡、閱歷、待人處事等經驗,在服務業煥發新生。
時代發展、技術進步是必然,長江后浪推前浪亦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讓后浪有機會施展才華,帶動進步很重要;可讓前浪做出貢獻退場后,依然有體面生活的希望,既是對前浪的尊重,也為后浪解除了后顧之憂。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請點贊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