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不去《五哈》做小丑了,開辟新賽道給內娛一點小震撼
新一季《五哈》陣容官宣了,之前一直備受矚目的“鹿晗是否繼續參加”話題終于得到確認,他并未出現在常駐嘉賓的陣容里。
隨后,詞條#五哈沒有鹿晗#、#五哈沒有老舅#沖上微博熱搜。
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觀眾不得而知,只有網上的一些消息。
起初鹿晗一直正常錄制《五哈》,可是隨著他忽然全網被禁止關注,就從《五哈》節目消失了,在之后的節目錄制路透中,一直未出現他的身影。
根據粉絲透露,他是個人意向不參與這次五哈的錄制,跟被禁止關注的行為無關,而且他的“禁止被關注”限制被取消之后,依舊未參與《五哈》節目的其他錄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哈》官宣嘉賓(4月7日)的同一時間,鹿晗工作室上線了vlog視頻,看起來好像是一檔全新的節目。
鹿晗工作室4月7日發布了鹿晗正定古城vlog,并配文:「突然更新的一天」漫步正定古城,于青磚黛瓦間感受歷史的縱深。
本來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看一看視頻,沒想到里面確實有真東西。
這次鹿晗及其團隊去的地方是河北正定古城,出場的固定嘉賓是鹿晗與其工作人員老高,他們作為游客的視角向大眾展現這一古城文化。
其中講解員的一段話引起了觀眾注意。
他們一行人來到一個佛像館,視線迅速集中到一個“開黃八年趙愛敬造觀音銅鎏金立式像”凡人藏品上,講解員提到“觀音”和“觀世音”稱謂的區別。
她直言市面上普遍認為,“觀世音”改名為“觀音”是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這一說法是有誤差的。
開荒八年是隋朝(588年),而李世民出生時間為599年(也有說法是598年,有爭議),明顯較晚,根據時間差計算,這件佛造像出了10年之后,李世民才出生了。
再到李世民登基稱帝,又過了大約28年,由此可見,說“觀世音”改名為“觀音”的原因是來自李世民,這個知識點明顯是錯誤的。
雖然唐代避諱制度嚴格,需避皇帝名諱中的單字或雙字,但唐太宗時期曾下令“二名不偏諱”(即“世”和“民”不連用時無需避諱),因此“觀世音”中的“世”字理論上無需單獨避諱。
而且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指出,“觀世音”是誤譯,正確梵文名應為“觀自在”,舊譯“觀世音”因混淆了“聲音”(svara)與“自在”(ī?vara)的梵文詞根。
這表明:“觀音”的譯名可能早于唐代避諱需求。
還有,玄奘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仍使用“觀世音”的稱呼,說明避諱并未嚴格推行。
不過到了唐高宗時期,為了強化孝道,下令恢復了對“世”“民”二字的嚴格避諱,導致“觀世音”逐漸被簡化為“觀音”。
比如“民部”改為“戶部”也是發生在高宗時期。
《西游記》中普遍使用“觀音菩薩”而非“觀世音”,就是明代對唐代避諱傳統的繼承。
比如,第6回觀音助悟空降服紅孩兒時自稱“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但文中多以“觀音”簡稱,可能就跟民間習慣及避諱文化的影響有關。
同時,“觀世音”的說法逐步被簡化為“觀音”,也與民間信仰的簡化傾向有關,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神祇名號常被簡化為更易傳播的稱呼。
比如“南無阿彌陀佛”經常被簡化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到“觀音”稱呼的轉變也是這個道理。
回到鹿晗這里,觀眾或許也沒想到,奔著追星看臉去的,竟在這里撿到了一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喜。
其實不久之前,就有網友偶遇鹿晗帶著團隊現身石家莊一間佛寺,拍了個疑似vlog的東西,不料就這樣播出了。
有人說,看鹿晗近些年的表現,就發現“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兒”,這一次嘗試拍攝文旅vlog,或許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不去《五哈》上搞怪耍寶逗笑觀眾了,沒想到他悄咪咪干了另一件事兒,這就是初代頂流的魄力吧。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