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被傳“拒保”風波:一場有組織的謠言戰?
4月7日,小米公司發布聲明稱,近期網絡流傳的“SU7遭保險公司拒保”“出險率是同價位車型數倍”等消息均為不實謠言,并已向公安機關報案。這場爭議背后,究竟是車主真實遭遇,還是針對新勢力的蓄意抹黑?
事件核心:偽造文件與官方辟謠
據小米聲明,其合作的五大保險公司(人保、平安、太平洋、陽光、國壽財險)均確認從未發布過針對SU7的拒保通知,網傳文件被證實為偽造,且格式、用章均不符合行業規范。目前SU7投保服務正常,車主可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完成投保。
針對“保費暴漲”傳言,保險公司表示,新能源車保費普遍高于燃油車,但具體金額需根據車主歷史出險、違章記錄評估,并非針對單一車型。例如,上海地區新能源車年均保費比燃油車高約21%,純電車年均多出1687元。
謠言動機:競爭黑手還是流量炒作?
此次事件并非小米首次卷入保險爭議。2024年初,一份顯示SU7頂配車型保費36.14萬元的保單引發熱議,小米當時回應稱“價格隨意填寫,僅為測試流程”。兩次事件均以“偽造文件”為核心,且傳播時間點敏感——SU7正值交付爬坡期,3月銷量達2.9萬輛,全年目標35萬輛。
業內人士分析,新能源車因技術復雜、維修成本高,保費天然高于燃油車,但小米作為跨界新勢力,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若放任“拒保”謠言擴散,可能影響消費者購車信心,甚至引發退單潮。
行業困境:新能源車險的“三重矛盾”
1. 技術不透明:車企與保險公司數據未打通,電池、智駕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維修定價缺乏標準;
2. 成本轉嫁:部分車企為壓低售價,未將高額保費納入用戶購車成本考量;
3. 用戶認知偏差:消費者誤將“智駕輔助”等同于“自動駕駛”,事故率攀升推高整體保費。
以特斯拉為例,其2023年出險率較傳統燃油車高18%,導致Model 3年均保費達8,200元,比同價位燃油車貴2,300元。
消費者如何避坑?
1. 核實信息渠道:投保前通過保險公司官網或官方App查詢,勿輕信社交平臺截圖;
2. 理性看待保費:新能源車險價格受車型、地區、個人駕駛記錄等多因素影響,橫向比價更客觀;
3. 關注車企服務:部分品牌推出“保費補貼”政策,可與4S店協商購車方案。
結語
這場“拒保”鬧劇,本質是新能源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縮影。對消費者而言,購車時需認清“高保費”是行業共性,而非品牌缺陷;對車企來說,則需加強用戶教育,透明化技術風險。畢竟,謠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實——與其被假文件牽著走,不如多看看官方通報。下次刷到“驚天大瓜”,不妨先問一句:證據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